關注“在線學習”
獲取更多資訊!
小學生用AI代寫作文早就不是什么新聞了。如果說,此前的種種“槍手”很容易讓人一眼識破,那么,現在不少老師坦言自己都會看糊涂。惟妙惟肖的小學生口吻、融貫其中的單元用詞……一篇篇定制作文,不僅讓一些孩子輕松交差,甚至還能助其得“優”、完勝同學。
眼下,人工智能風頭正勁,孩子們好奇心重、頭腦靈光,早早玩轉AI實屬正常。越來越多的觀點也認為,認識了解并熟練使用人工智能進行實踐應用,是適應未來必須掌握的能力之一。然而,既是工具,必然涉及一個使用邊界的問題。當費心費腦的原生態呈現被要求一改再改,而一鍵輸出、直接復制的AI作文成了范文,必然挫傷一些孩子認真作文的積極性,也會助長投機取巧的偷懶心理。
AI工具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助力,而不能成為剝奪個體思考鍛煉機會的“殺手”。教育部日前發布《中小學生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科學規范推進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其中明確提出,禁止學生直接復制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作為作業或考試答案,限制在創造性任務中濫用人工智能。頂層設計要落實,歸根結底依靠老師們的火眼金睛。精準識別AI亂入雖不容易,但課上課下更加用心、充分掌握學生們的真實情況,一定會有更加客觀準確的判斷。
DeepMind創始人哈薩比斯曾說:真正重要的,不是讓機器變得像人類,而是讓人類在智能時代保持人性。何謂人性?是對生命的感知,是對情感的醞釀,是想象力的放飛,是思維力的馳騁。我們當然無法也不用將孩子隔絕于人工智能之外,但如何讓后者賦能前者而非侵蝕,是必須守住的底線。從這個角度看,堅持自己寫作的孩子值得更多點贊。那些稚嫩文字或許粗糙、不甚規范,但一字一句皆是人的情感,可見個體的思維與表達能力、理解與感知能力。給愿意“慢慢寫”的孩子多一點耐心,就是給成長多一些空間。
人類社會向前的每一步,都伴隨著技術工具的更迭。在時間長河中,人工智能也終究是一個階段的新鮮事物。始終以人為本,堅持科技向善,才能最大程度發揮技術的優長,守護人類的尊嚴。
來源丨長安街知事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