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謹奉火腿二只、牛肉二斤”的送禮清單,到“天冷求寄棉襖”的萌感訴求,再到“想去看金沙江”的率真表達……日前,四川省檔案館公布的一批清末甘孜學生作業走紅網絡,這些百年前甘孜孩童的手跡,其鮮活文字和生動細節令人眼前一亮。
學生作業在檔案中極少見,據資料顯示,這些學生作業 極有可能是當地士紳捐學后,作為辦學情況的資料得以留存。四川省檔案館對這批檔案進行專題研究后得出: “以墨跡觀之,書法作業墨跡濃厚,語文作業則墨跡淺淡……不到非用濃墨時,總不舍得用力研磨。”
這些作業按類型可分為便條、書信、假條、作文等種類。無論是“至希哂納”的禮儀套語,還是“特遣雜役寄棉襖” 的生活細節,均以稚拙筆觸真實記錄了當時孩童們對新學的接納過程。
作業:書信
這些作業的誕生與一段特殊的歷史背景緊密相關。1906年趙爾豐被任命為川滇邊務大臣,他極為重視教育,辦學也由此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1907年,趙爾豐奏設“關外學務局”,派勸學員到巴塘、里塘等勸辦學堂。當時,學堂這個東西對于當地人來說還是個新生事物。為了鼓勵家長送孩子上學,趙爾豐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經過不懈努力,1911年,川邊的學校數從1907年的2所增加到200余所,學生數從60人增加到9000余人。這200余所學校中,其中之三即為“甘孜第一女子學堂”“第一初等學堂”和“第二初等學堂”。
習作
與傳統印象中“搖頭晃腦背四書””的刻板畫面不同,那時候甘孜學堂的教學充滿實用主義色彩。便條作業中,學生熟練運用“謹呈”“斧正””等敬語,模擬書寫贈物、索物、回條等應用文體;“將歷史官話講成蠻話”的書信,展現了雙語學習場景;在命題作文中,對于孩子們描繪的本土風景,老師批注“有思想”“有趣”,可窺見當時教育已注重啟發觀察與表達能力。此外,孩子們作業中提及的“洋蠟”“皮靴”“購紙墨”等細節,在一定程度折射出了當時漢藏交融、新舊碰撞的社會圖景。
這些跨越百年的作業,是甘孜孩童的成長印記,也是高原學堂往事的說明書。如今,這些帶著溫度的文字走入大眾視野,讓我們看到了百年前教育者的巧思,也讓我們懂得,傳承與創新的種子,早種在了甘孜的土地上。
(圖片來源于四川省檔案館)
全媒體記者:蘭色拉姆
編輯:劉睿娟
校對:毛莉泓
責編:毛莉泓
審核:白馬
監制:譚榮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