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隴東黃土地到國之重器:王海峰的航空報國路
他出生于甘肅慶陽正寧縣宮河鎮,是這片黃土高原上走出的首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深耕航空領域38載,全程參與我國第三代、第四代戰斗機研制,被譽為“藍天鑄劍者”——他,就是航空工業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總設計師、殲-10系列與殲-20隱身戰機核心研制者王海峰。
王海峰1964年生于甘肅慶陽,1984年從西北工業大學宇航工程系畢業后,投身航空工業一線。從殲-10的研制起步,歷經殲-10雙座型、梟龍、殲-10B/C推力矢量驗證機,再到第五代隱身戰機殲-20,他始終沖鋒在技術最前沿。2023年11月,他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我國航空科技領域的頂尖領軍人物。
二、輝煌成就:鑄就“大國重器”的三大里程碑
殲-10系列:從追趕者到創新者
王海峰全程參與殲-10研制,并擔任殲-10B推力矢量驗證機、殲-10C總設計師。他突破傳統設計理念,在國內首次實現試飛改裝一體化,顯著縮短研發周期。2018年珠海航展中,殲-10B TVC以“眼鏡蛇機動”“落葉飄”等超機動飛行動作驚艷世界,標志著我國推力矢量技術躋身國際前列。
殲-20:隱身戰機的“中國速度”
作為殲-20副總設計師,王海峰主導了飛機總體設計、氣動布局優化等關鍵技術攻關。他創新提出“升力體邊條鴨式布局”,兼顧隱身與超音速機動性能,助力殲-20在極短周期內完成首飛,實現我國戰機從“望塵莫及”到“同臺競技”的跨越。
核心技術自主化:打破“卡脖子”困局
王海峰團隊攻克了故障預測與健康管理系統、自主保障信息系統等核心技術,推動戰機保障模式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預判”,極大提升了作戰效能。他強調:“核心技術等不來、買不來、要不來,唯有自主創新!”
三、甘肅慶陽的驕傲:院士背后的“黃土地精神”
王海峰的成就令家鄉沸騰。正寧縣民眾為這位“宮河走出的院士”自豪不已,他的故事被寫入地方教育教材,激勵新一代青年投身科技報國。甘肅省委評價:“王海峰院士是黃土高原孕育的科技脊梁,展現了甘肅人堅韌不拔、敢為人先的精神。”
創新理念:從“同臺競技”到“一騎絕塵”王海峰深諳航空科技競爭的殘酷性。他提出三大戰略:
預研與型號結合:將前沿技術驗證融入現有機型,如利用殲-10平臺測試推力矢量技術,加速技術轉化。數字化革命:推動全三維無紙化設計,實現“作戰概念→數字制造→信息化保障”全流程數字化,縮短殲-20研發周期。非對稱優勢:在隱身、協同作戰等領域布局“殺手锏”技術,避免跟隨式發展,打造中國特色戰機體系。
四、未來展望:攀登“無人區”的航空夢
面對未來,王海峰與團隊已瞄準更高目標:
智能化空戰:探索有人/無人協同、人工智能空戰決策等下一代技術。新動力革命:攻關TBCC組合動力、自適應發動機等顛覆性技術,為六代機奠定基礎。全球引領:從“同臺競技”邁向“一騎絕塵”,為建軍百年目標提供尖端裝備支撐。
結語
王海峰用38年的堅守,詮釋了“航空報國”的初心。從隴東鄉村到國之重器,他不僅改寫了中國戰機的歷史,更以甘肅人的韌性與智慧,在藍天上鐫刻下屬于中國的輝煌。正如他所言:“唯有創新,才能讓中國戰機翱翔于世界之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