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季報披露接近尾聲,2025年銀行業會延續2024年的良好業績嗎?
2025年一季度,城商行中營業收入表現最好的是江蘇銀行,以223.04億元居首,且同比增幅6.21%,展現出強勁的業務拓展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青島銀行同比增幅高達9.69%,在營收增長速度上表現突出;表現最差的是廈門銀行僅12.14億元,且同比大幅下降18.42%,面臨較大經營壓力。歸母凈利表現最好同樣是江蘇銀行,以97.8億元領先,同比增幅8.16%。杭州銀行同比增幅達17.30%,盈利增長勢頭迅猛;表現最差的依舊是廈門銀行6.45億元,同比下降14.21% ,盈利水平和增長態勢不佳。
農商行中營業收入表現最好的是渝農商行72.24億元最高,常熟銀行同比增幅10.04%,在營收增長方面表現優異;表現最差的是滬農商行同比下降7.41% ,營收增長面臨挑戰。歸母凈利潤中表現最好的是渝農商行37.45億元領先,常熟銀行同比增幅13.81% ,盈利增長表現突出;表現最差的是滬農商行同比僅增長0.34%,盈利增長動力不足。
其實從2024年的年報中,這些銀行披露的特色業務和戰略規劃就能初步看出他們在營業能力并預判他們2025年的表現。
城商行雙雄崛起,產品創新和科技金融雙進步
首先看城商行中表現最好的江蘇銀行,2024年江蘇銀行在多個方面的戰略部署和業務規劃促使其取得較好的營業收入成績,首先是是業務結構的優化,其通過優化資產配置,合理調整貸款結構,加大對優質資產的投放,同時積極拓展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有效降低了負債成本,凈息差的邊際改善直接帶動利息凈收入回暖。在江蘇銀行不斷優化業務結構的同時,提升零售及非息收入占比,加快向輕型銀行轉型。
在對公業務上實現與零售業務雙輪驅動,其立足江蘇本土,長期深耕對公業務,依托地方經濟特點與自身資源稟賦,構建起服務實體經濟的立體化金融支持體系。在科創金融領域,以數智化轉型為突破口,推出“科創e貸”等創新產品,針對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融資需求,優化“科創融”分層分類服務體系,打造產品矩陣,并圍繞科創技術攻關重點領域,創新推出特色產品,精準解決科技企業融資痛點。
在科技發展方面,江蘇銀行在對公方面利用金融科技搭建供應鏈金融平臺,發展線上供應鏈金融業務,并升級推出了“蘇銀e鏈”服務體系,覆蓋企業日常經營涉及的訂單類、應收類、預付類、存貨類四類場景,有效盤活了產業鏈資金的流通。在零售業務方面,以生活領域為切入點,推出了智能合約駕培、地鐵乘車、智慧校園、智慧農貿等多種場景應用,將智能化服務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加快推進業務的線上化、智能化、集中化進程,通過網點的智慧化改造,將主要業務功能遷移至智能柜臺,釋放了更多柜面資源,為客戶帶來了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務體驗。
第二位值得關注的城商行是營業收入以及歸母凈利潤雙增最多的青島銀行,它同樣在明確以“三大客群 + 六大行業”為重點,采用分層分類的精細化策略深耕客群。此外,其強化產品賦能,豐富完善國際業務、供應鏈金融、現金管理、票據業務、投行業務等產品體系,通過投行與商行結合、母行與子公司結合、線上與線下結合等方式,增強產品對營收的拉動作用。
在零售業務方面,2024年間為了適應新的理財需求和市場環境,青島銀行加速上架各類低波理財產品,促進金融資產提升;例如,青銀理財璀璨人生成就系列低波人民幣理財計劃(陪伴款),其收益特征為非保本浮動收益 ,內部評級為穩健型 ,風險相對較低。業績比較基準年化 2.70% ,托管費率年化 0.020% ,固定管理費率年化 0.40% 。若到期資產投資運作收益超業績基準,超出部分 20% 歸投資者,其余為管理人業績報酬;收益小于等于業績基準,業績報酬為 0 ;青銀理財成就系列(低波)2024 年 548 期 (慈善理財產品 ),產品創新融入慈善元素,在產品到期日,青銀理財將固定管理費的 50% 捐贈至青銀慈善基金會捐款專用賬戶,用于特定公益慈善項目,產品期限 406 天 ,業績比較基準年化 3.2% ,管理費年化 0.4%。
對公信貸方面青島銀行推出“院易融”“診易融”專屬產品,其主要是為了滿足醫療機構資金需求,為山東省內各級公立醫院、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提供多種形式的融資,為省內民營醫院、門診部、診所、連鎖類藥店、單體藥店等 “兩定機構” 提供信用貸款,以醫保返還資金為主要還款來源,無需抵押物,幫助它們解決采購物資、設備更新、日常經營等方面的資金需求。
在科技金融方面,青島銀行建立專營模式,在多地設立科技支行,推出6大系列20余款特色產品,滿足科技企業不同階段金融需求,2023年以來累計向科技企業放貸超85億元。普惠金融方面,青島銀行建立“派駐制”審批模式,分支行推行“試點行”機制并設置專營團隊;創新推出20余款產品,簡化業務流程,實行“488”服務 。
2024年青島銀行也進行了系統架構的升級,新一代分布式核心業務系統(一期授信類業務 )采用 “分布式 + 云原生”技術架構,突破傳統集中式系統局限。手機銀行智能化進行迭代,其8.0 版本以 “幸福?陪伴” 為主題,構建 “客戶陪伴服務平臺”,功能不斷優化,已成為超 90% 零售客戶首選業務辦理渠道,其中,理財產品銷售筆數占全渠道業務量 95% ,銷售金額占全行理財銷售金額 84%。并且根據公布數據顯示,青島銀行智能客服機器人有效回復率達 100%、準確答復率 95% ,實現 75% 工作量自動化替代,節約人力成本約 1000 萬元。
城、農商行面臨相似困境,過度依賴單一收入,投資能力下降
最值得關注的是表現不佳的廈門銀行,在營收面臨全方位壓力,廈門銀行能否靠服務臺胞走出困局?一文中提到,2024 年廈門銀行手續費及傭金相關業務整體表現不佳,收入下降明顯,雖支出也有所降低,但未能扭轉凈收入下滑態勢。理財業務等核心收入來源大幅萎縮,是收入下降主因。此外,由于銀行間市場資金面收緊、風險偏好提升,債券利率快速上行,導致債券類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同比減少 2.24 億元,在2025 年一季度報中投資類相關業務收益顯著下滑,投資收益相關收入較去年同期減少了 2.03 億元,是導致2025年一季度營收下降的關鍵因素。最嚴重的是息差收入在廈門銀行營業收入中占比超 70%,是推動營收增長的核心動力,2025年初廈門銀行凈息差同比收窄,使得利息凈收入同比減少 0.46 億元,對其業績產生較大影響。
與此同時,廈門銀行的資產質量下降,盡管2024年廈門銀行不良貸款率 0.74%,較上年末下降 0.02 個百分點,但在2025年一季度末,廈門銀行不良貸款余額 18.03 億,較上年末增加 2.91 億,增幅 19.25%,不良貸款率 0.86%,較上年末增加 0.12 個百分點,增幅 16.22%。資產質量下降,撥備覆蓋率較上年末大幅下降 78.38 個百分點至 313.57%,這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利潤表現。盡管廈門銀行發揮地域優勢,打造臺企臺胞專屬產品和服務,有著兩岸金融業務的市場優勢,但依舊無法填補本地市場“退步”的空缺。
對于農商行中的滬農銀行也出現了相同的問題,首先是利息凈收入持續下滑,凈息差收窄壓力顯著,滬農商行2024年凈息差為1.50%,較上年下降17個基點(BP),2025年一季度利息凈收入進一步同比下降5.62%。盡管存款成本有所壓降(2024年存款成本率下降17BP至1.78%),但負債端成本優化滯后于資產端收益下行,息差收窄趨勢短期內難以逆轉。
其次是其投資收益下降與資產處置收益波動,2024年非息收入增長主要依賴債券投資收益和房產征收補償等一次性收益,資產處置收益同比增長1505.38%。但2025年一季度,此類高基數效應消退,資產處置收益同比大降95.61%,導致非利息凈收入同比下降11.82%。此外,代銷保險業務受費率下調影響,銀保渠道傭金費率下降約30%,2025年一季度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同比下降6.26%,延續了2024年的下滑趨勢,全年同比下降9.97%,財富管理業務因資本市場波動亦表現低迷。
最后是滬農銀行出現管理層變動,或是出現戰略轉型。在2025年4月,行長顧建忠及副行長金劍華相繼離任,管理層變動可能延緩戰略執行。或許與換任有關,2025年3月,滬農商行因18項違規被罰860萬元,涉及高管履職、貸款審核等問題,反映出內部治理和風控體系存在缺陷,一定程度上影響投資者信心。
2025 年一季度銀行業績整體疲軟
對于這些業績表現突出和表現不佳的銀行,業內人士向筆者表示,2025年一季度多家銀行業績表現疲軟,主要源于宏觀經濟環境、行業周期調整及銀行自身業務結構等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首先,2025年一季度銀行凈息差持續收窄,利息收入承壓。雖然2024年央行多次下調LPR,疊加存量房貸利率調整,導致資產端收益率已經處于一個較低的范圍,但2025年一季度,新發放貸款利率進一步下行,而負債端存款定期化趨勢難改,成本下降滯后于資產端,凈息差繼續收窄至1.33%左右。
第二,2024年具有高基數效應。由于2024年一季度銀行通過債券市場走牛及撥備計提節奏調整維持利潤,但核心盈利能力并未改善。2025年一季度存量貸款重定價效應集中釋放,疊加高基數,導致利息凈收入同比下滑1.65%-2.0%,成為年初拖累銀行業績的主因。
第三,債市波動與手續費收入疲軟。2024年非息收入依賴債券交易浮盈兌現,但2025年一季度債市利率上行導致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虧損,疊加資本市場波動影響財富管理業務,市面上大多數代銷理財、基金等產品收入下降,導致非息收入同比下滑嚴重。
第四,對公改善與零售承壓形成明顯的剪刀差。對公貸款不良率因房企融資協調機制及債務置換政策改善,但零售端風險持續暴露。2024年末銀行的不良率好不容易出現艱難的下降,但2025年一季度信用卡、消費貸不良率出現了大幅上漲,例如廈門銀行、蘭州銀行等因區域經濟結構轉型困難,不良率顯著上升。并且2024年銀行通過撥備覆蓋率下降釋放利潤,撥備覆蓋率中位數已降至258.81%,但2025年一季度不良貸款風險暴露加速,撥備計提壓力增大,導致信用成本降幅收窄,對利潤的支撐減弱。
第四,銀行自身業務結構缺陷。從廈門銀行的案例可以看出,息差收入在廈門銀行營業收入中占比超 70%,一旦某一個收入分項占據比例過高,則可能出現明顯的大漲或者大跌,還有區域性銀行如鹿城銀行、東莞銀行利息收入占比超90%,非息業務拓展滯后,抗風險能力弱。除了過度依賴利息收入,銀行的業務也應增加多樣性,資產配置也應降低集中性。(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作者|李婧瀅,編輯|劉洋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