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將至,且又逢畢業季,大學校園網絡中兼職招聘信息廣受關注,但其中不乏一些包裝為兼職信息實則為詐騙套路的內容。
近日,攀枝花市六名大學生因參與電信網絡詐騙活動被判刑的案件引發社會關注。這些年輕人中,有人本想做兼職補貼生活費,有人輕信了“高薪招聘”的承諾,最終卻因法律意識淡薄淪為犯罪幫兇。
這一事件暴露出電信詐騙犯罪向高校滲透的嚴峻態勢,更為在校大學生敲響了警鐘。
精準圍獵:
大學生已成重要“獵物”
生于千禧年后的當代大學生,因成長在互聯網時代,自認為有知識、懂網絡,不會輕易被騙,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此前,搜狐新聞—教育聯合麥可思開展過一項在校大學生消費情況研究發現,受訪大學生中,僅44%的大學生表示清晰地了解校園詐騙行為,有兩成大學生表示不太了解或者完全不了解。
據最高檢發布的《檢察機關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及其關聯犯罪工作情況(2023年)》披露,2023年1月至10月,全國檢察機關起訴電信網絡詐騙、幫信、掩隱三類犯罪人員中,16至22歲人員占比20%左右,其中不乏在校及剛畢業學生。此外,最高檢還披露,文化程度較高人員涉罪呈上升趨勢。全國檢察機關在前三季度起訴的電信網絡詐騙、幫信、掩隱三類犯罪人員中,大學專科以上(包括本科、碩士、博士)人員分別為4400余人、5900余人、7600余人。
當一些大學生正在讀這篇文章時,或許就有同學正在某個兼職群里看“日結200元”的招聘廣告,或者在社交平臺收到“寄拍模特”的私信邀請。
這些看似平常的信息,其實是電詐團伙專門為大學生群體精心設計的陷阱。他們深諳校園生態,善于針對大學生的生存狀態與心理弱點編織陷阱。
蚌埠市反電詐中心5月初披露的典型案例極具代表性:一大學生在社交平臺“小紅書”上接到寄拍衣服的兼職任務后,被誘導操作家長手機,最終導致九萬元損失。詐騙分子往往以“操作簡單”“時間自由”為誘餌,初期給予小額返利建立信任,待目標投入大額資金后便消失無蹤。
更值得警惕的是,攀枝花案件中六名大學生的墮落軌跡,還暴露出電詐犯罪最危險的變異——受害者身份轉換。他們最初多是兼職詐騙的受害者,而后面對發展下線可得到50元至100元不等的提成,成為犯罪團伙的“校園代理”。
每個大學生都該意識到,防范電詐不僅是保護財產安全的需要,更是守護人生底線的必修課。
防詐指南:
構筑青春的防火墻
如今電信詐騙手段越發猖獗,呈現出三大新趨勢:
(1)技術手段升級:利用深度偽造(Deepfake)技術冒充熟人視頻通話,通過虛擬運營商號碼模擬本地來電;
(2)目標人群細化:建立包含學生消費習慣、社交偏好的數據庫,實施精準詐騙;
(3)犯罪鏈條產業化:形成信息買賣、技術支撐、資金轉移的完整黑產鏈,大學生常被誘騙參與“地推引流”等環節。
面對無孔不入的電詐威脅,被動防御遠遠不夠,需要建立立體的防護體系。專家建議,首先應樹立“四不”原則:不輕信陌生渠道信息、不點擊不明鏈接、不透露個人敏感信息、不參與任何形式的“走賬”行為。
當遇到“高收益”“零風險”等話術時,需立即啟動“防詐雷達”。針對常見陷阱的破解之道:
兼職詐騙:核實企業資質,拒絕預交押金,牢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規定“用人單位不得扣押勞動者證件”;
刷單返利:認清其違法本質,電商平臺早已明文禁止虛假交易;
網絡交友:警惕過度熱情的“完美對象”,涉及投資理財立即止損;
冒充客服:通過官方渠道二次驗證,絕不透露短信驗證碼。
搜狐新聞—教育聯合麥可思開展的在校大學生消費情況研究還顯示,受訪在校大學生所在高校均在積極開展防騙、反詐工作。高校提供的防詐騙相關幫助主要為“組織警察等入校做講座或其他活動”(55%),以及“輔導員、班主任等給予的提醒”(54%)。還有47%的大學生表示“所在大學給學生開設了個人財產安全相關的課程”,34%表示“學校會通過校園官網、官微等平臺發布提醒”。
這些“制度性防護”與“常態化教育”,正逐步填補大學生的認知盲區,讓防騙知識從“零散灌輸”轉化為“主動防御”。
還有一些高校建立的大學生反詐聯絡員、安全聯絡員機制值得推廣,通過同學間的信息共享與預警,形成群體免疫效應。
同時建議所有大學生們定期登錄“國家反詐中心”APP學習最新案例、將“96110”反電信網絡詐騙專用號碼存入手機通訊錄,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關鍵時刻可能成為救命稻草。
防范電信詐騙是大學生走向社會的重要一課。
面對不斷升級的犯罪手段,對于高校而言應加強法治教育,建立規范化的勤工儉學渠道;學生群體則需樹立正確價值觀,認清“輕松獲利”背后的法律風險。唯有將安全意識內化為行為習慣,才能有效抵御電信詐騙的侵蝕,守護好個人前途與社會安全。
主要參考文獻:
[1]防范詐騙 近七成受訪大學生不輕信陌生人來電 [N]. 中國青年報,2024-11-08.
[2]“兼職”變犯罪!攀枝花六名大學生涉電信詐騙獲刑! [EB/OL]. 攀枝花長安網,2025-05-12.
[3]2023年14.7萬人因幫信罪被起訴 在校學生參與電詐犯罪比例不斷升高 [EB/OL]. 光明網,2024-11-20.
[4]蚌埠日報、麥可思研究、澎湃新聞網等。
聲明:麥可思研究原創內容全面開放非盈利目的的轉載授權,轉載請留言或添加編輯微信獲得長期白名單授權(電話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轉載要求——
1.文首注明“轉載于麥可思研究”。
2.轉載請在文章發布的24小時后進行。
關注“麥研文選”,獲取更多數據——
?回復“月收入”,可獲取2023屆本科、高職月收入TOP30專業名單。
?回復“本科就業滿意度”或“高職就業滿意度”,分別獲取2023屆本科或高職就業滿意度較高專業TOP30名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