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對于近代以來的種種弊病,“病”是魯迅看得好,但藥方還是胡適開得好。
不過,五十年代中國歷史天玄地黃之后,還有一個人,不僅“病”看得又準又好,藥方開得也是既“科學(xué)”,又有可行性。
與魯迅相比,他少了一點脾氣,多了一點深沉;與胡適相比,他少了一點概論,多了一點體系。
他就是“中國最后一個自由主義者”——殷海光。
對于很多人而言,這是一個比較陌生的名字;但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他卻是與胡適齊名的自由主義領(lǐng)軍人物,學(xué)貫中西的思想先鋒。
殷海光是著名邏輯學(xué)家、哲學(xué)家金岳霖的高徒,深諳西方哲學(xué),且深得羅素、波普爾、哈耶克等西方現(xiàn)代思想大家的精髓,是最早將哈耶克的著作引入華語世界的人之一。
他還是一位注重德操、獻身真理、鐵骨錚錚的知識分子,在面對政治壓力時仍然堅持自己的信念,不畏強權(quán)。一向誰都不服的“狂人”李敖,都對他欽佩不已,稱他是“思想界的烈士”“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中的杰出代表”。
殷海光是民國初期“新文化運動”飄零到東南海角的“遺孤”,沿著魯迅和胡適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思潮繼續(xù)前進,最終于生命晚年徹底成型,為那段歷史交出了一份繼往開來的“答卷”。
這份“答卷”,就是滿懷問題意識和現(xiàn)實關(guān)切的硬核好書——《中國文化的展望》。
這是殷海光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書,更是其思想集大成之作。在當年的華語世界,本書剛一出版就引發(fā)轟動,很快就被蔣當局封殺,不過,今天這本書早已成為海內(nèi)外研究中國文化、中國問題、中國未來的經(jīng)典之作。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這本書體現(xiàn)了像魯迅、胡適一樣正視問題的道德勇氣,并在系統(tǒng)分析了文化問題的病因之后,開出了切實可行、有光明遠景的藥方。
比如,在第一章《天朝型模的世界觀》中,殷海光指出,“天朝世界觀”的最大特點有兩個:一是以我為中心,二是不以平等看待外國。正是這兩大基本特點,導(dǎo)致了清朝末年的種種挫折。
可以說,近一百多年來中國一切重大困難,都是從文化問題衍生出來的。而本書對傳統(tǒng)道德中約束君子放縱“小人”、愚民弱民辱民、不能平等對待女性、不能容忍不同聲音等等文化弊病,做了非常細致入理的分析。
再比如,在第十四章《道德的重建》中,殷海光將孔孟仁義、佛家慈悲、基督博愛、民主及科學(xué),重新整合成適合中國的“人本主義”之路——也就是“對個人生存權(quán)利的肯定,對人的尊嚴的肯定,對道德價值的肯定,對自由的肯定,以及因此對開放的心靈和開放的社會之趨近。”
簡而言之,這本書心心念念的,就是想厘清中國文化的本質(zhì)是什么,未來的命運會如何,與現(xiàn)代轉(zhuǎn)型是什么關(guān)系,怎樣的未來才是值得追求的……這些事關(guān)國家大事、也事關(guān)每一個普通人的根本性問題,堪稱中國文化未來的“路標”。
香港中文大學(xué)金耀基教授,讀過《中國文化的展望》后贊嘆:“本書是討論中國問題的里程碑,彰顯了一個偉大的知識分子追求中國現(xiàn)代化的學(xué)術(shù)良心與道德勇氣。”
著名歷史學(xué)家許倬云先生,讀過后也發(fā)出了由衷的感慨:“見解精辟,分析徹底,行文極稱雄辯,值得關(guān)切中國命運的人好好讀,好好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