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京、津、滬三地多所著名大學的校長聚集上海。蔣介石密令要挾持和迫使這些校長帶領學校師生,和上海各界的知識精英一起去臺灣,使共產黨無可用人才。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則真誠希望他們都能留下,為新中國服務,為人民服務。于是,這些大學校長面臨歷史性抉擇:留在大陸,還是去臺灣?
01
梅貽琦離清華而去,使很多人感到意外
新中國成立前夕,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自然是國共雙方都極力爭取的對象。有學生張貼海報并結隊至校長辦公室和住宅請愿,要求梅校長不要跟國民黨南撤,留下來繼續主持學校事宜。此時已秘密赴解放區投奔中共的原清華歷史系教授吳晗,也發來“挽留”函電;設在張家口的中共電臺發出廣播,謂“北平各大學唯有清華校長梅貽琦可以留任,請勿擅離”等。
很多人都認為梅貽琦留下是“情理之中”的事,因為他曾說過自己對清華“生斯長斯,吾愛吾廬”。梅貽琦雖是國民黨黨員,但他與胡適不同,他從來就厭惡國民黨的官僚政治,更沒有做過不利于共產黨的事情,甚至還曾經保護過學生運動中的共產黨學生。
1948年12月21日中午,梅貽琦與楊振寧之父楊武之教授等一起在東單機場登機,傍晚抵達南京,后取道上海,準備坐飛機到香港,再去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會議。
梅貽琦在上海逗留期間,時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長的顧毓琇將他安頓在教育局招待所。中共特科人員、盧灣地區地下黨負責人景德曾多次嘗試訪問他,希望他至少能留在上海。實際上,與梅貽琦一起離開清華到上海的數學家楊武之教授,經勸說后就留在了上海,后在上海的大學執教。景德還委托梅貽琦在上海的好友和校友輪流去勸阻,為阻止他去臺做最后的努力。與此同時,周總理也在電臺廣播中呼吁,隨時歡迎他回來。但都沒有奏效。
未久,梅貽琦便開始了顛沛流離的海外生活——巴黎、倫敦、紐約,直至1955年11月接受臺灣當局敦請,離美赴臺創辦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繼而創建新竹清華大學。但梅貽琦總說清華的根子在大陸,晚年的梅貽琦思念故鄉,想念北京的清華。
02
齊魯大學校長吳克明“喜歡自討苦吃”
1948年8月,上海市區街頭出現一批來自山東的流亡大中學生。帶頭的是齊魯大學(簡稱“齊大”)的師生,他們在校長吳克明等人的帶領下,于濟南解放前夕南遷。當時濟南已是孤城,駐在郊區的中共濟南市委曾專門派人潛入城內,勸阻學校領導不要南遷。吳克明借口是學校董事會的決議,“不走教會就不發經費了”。后來,齊大師生先從濟南分批坐飛機去青島,再由青島坐船,于8月中到達上海。
抗戰時期,齊大校長吳克明曾帶領全校師生,跋山涉水,將學校遷至大后方,為此,吳校長得到山東乃至全國人民的稱費。而此時解放軍即將解放濟南,吳校長的行為卻是“逆潮流而動”了。
齊大師生到上海后,武訓學校校長李士釗、中共特科人員景德等多次勸吳克明,上策是趁濟南尚未解放,原路返回濟南;中策是留在上海等待解放;下策是找個偏僻安靜的地方繼續辦學,并勸吳千萬不能去臺灣,那是個下下策,將犯歷史性錯誤。
吳克明聽勸阻后,打消了去臺灣的念頭,但又沒有勇氣回濟南,就來了個既不進也不退,把醫學院學生帶到福州,將文理學院學生帶到杭州,想看看形勢再說。
新中國成立后,吳克明被軍管會責令將全體學生帶回濟南。1952年院系調整時,齊魯大學被撤銷,并入山東大學。
吳克明本人是一位化學家,是孔祥熙的女婿,也是知名學者,齊大學生夸他“冷眼看官場,熱心辦學堂”,老年教師說他“喜歡自討苦吃”,沒想到這句話真被言中了。
學校分散杭州、福州二地后,吳克明不辭辛苦,奔走二地,督促開學上課,督促學生專心學習,檢查教學質量。他還邀請浙江大學的蘇步青、陳建功等教授來齊大兼課。
1957年反右時,吳克明被錯劃成右派,后改正。“文革”中他又受沖擊,于1977年9月去世。
03
交通大學校長王之卓忍辱負重把學校完整交給人民
新中國成立前的交通大學,被稱為上海的“民主堡壘”。交大為何能成為“民主堡壘”?除地下黨領導外,據說還有兩個客觀原因:一是有個好校長。二是新生入學考試分數要求很高,國民黨下屬的青年軍和三青團團員很難通過考試混入交大。
交大校長難找也難當。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朱家驊對王之卓這位交大畢業、處世低調、又是國民黨黨員的測繪專家,寄予了很大希望。
王之卓是著名航空攝影、測繪和遙感專家,為人正直,恪盡職守。他臨危受命,既要對付物價飛漲學校面臨關門、師生面臨斷炊的困境,又要對付國民黨隨時可能向愛國師生舉起的屠刀。
1949年4月,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通知王之卓,要他和同濟大學校長夏堅白、復旦大學校長章益、上海醫學院院長朱恒璧等人一起去臺灣,并已為他們準備好機票。他們決定抗命不從,除向各自學校地下黨組織通報外,對教育部則拖延、敷衍,最后在學生的掩護下躲藏起來,一直堅持到上海解放。5月25日,當人們載歌載舞歡慶上海解放時,王之卓滿懷激情,積極配合,將一個完好的交大交給了人民。
這里順便說一下同濟大學校長夏堅白,他曾和王之卓一起在國外進修。二人的專業、學歷、經歷都驚人的相似,但個性有差異,夏個性內向,王個性外向。和王之卓一樣,夏校長將同濟大學完整地交給了人民。新中國成立后,二人共同創建武漢測繪學院,為祖國的測繪事業做出了貢獻。
04
復旦大學校長章益護校有功
章益于1943至1949年任復旦大學校長。章益在國民黨內屬政學系派別,這個派系自稱是一批學而優則仕的精英,在鎮壓民主、鎮壓學運上不像CC系(注:國民黨中央俱樂部)那么囂張露骨,但反共反人民的本質是一樣的。
對待學生運動,章益表面的態度是中立,有時甚至公開主張校內言論、思想自由,對于國民黨鎮壓學生運動表示不滿,但在實際上,他放任校內的三青團破壞學運。所以,有一段時期,復旦的學生會被三青團把持。
不過,到了1948年下半年,解放戰爭的形勢和中國的前途已很明朗,章益明白自己不能再為國民黨賣命和殉葬了。
上海解放前夕,國民政府教育部密謀策劃將一批大學遷至臺灣,復旦大學是第一批。章益得訊后,立即通過中間人向中共地下黨負責人一—新中國成立后任復旦大學軍代表的李正文通報。黨組織要求他頂住國民黨的威逼利誘,拒絕南遷,保護學校,迎接解放,將一個完整的復旦大學交給人民。
最后,復旦大學除一名教務長前往臺灣外,其余師生以及圖書資料、儀器設備等都完好地保留下來。章益護校有功,新中國成立后留任復旦大學校務委員,后來擔任外文和心理學教授。晚年他倡導成立中國心理學會,為我國心理學科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05
文理大師顧毓琇的去留抉擇和尷尬
顧毓琇是一位有國際影響的科學家,又是一位出色的文學家、戲劇家,被學生、好友稱作“文理大師”??箲饡r期顧毓琇一直是中央大學校長,1947年被任命為國立政治大學校長。1949年,在去留抉擇的關鍵時刻,這位文理大師自己的家庭上演了一幕頗有傳奇色彩的戲劇。
但其實,是走還是留,顧毓琇大傷腦筋。蔣介石一再催促顧毓繡早離滬去臺灣,甚至威脅要“制裁”;他的好友胡適和梅始琦,對他有知遇之恩,此時也都力勸顧離開大陸。顧敏繡自忖自己是無黨派人士,也早已厭惡國民黨腐朽的官場,但他已應母校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邀請,準備去美國講學,考慮再三,決意帶領全家先坐船去臺灣,然后去美國,這樣各方面都不得罪。
只是他年僅15歲、在南洋模范中學讀書的大女兒顧慰文,在臨出發前,忽然在全家吃飯時提出要父親和全家留下,為新政權服務。顧毓琇感到不妙,就吩咐將慰文關在三樓臥室內,不準外出。不想有一天顧慰文從窗口逃走,投奔了地下黨。
顧毓琇見此情景,趕緊帶領妻子王婉靖、長子顧慰連、次子顧慰慶,以及三子、四子和小女等坐船去了臺灣。沒想到他的長子和次子也都是南洋模范中學的地下黨員。哥倆到臺灣后,感到自己還是應該在大陸,為新中國出力。于是,二人說服父親后又坐飛機回到上海。顧毓琇后來移民美國,而他的三個孩子在大陸,另外三個孩子在臺灣。
留在大陸的三個孩子顧慰文、顧慰連和顧慰慶后來都參加了工作。在歷次政治運動中,尤其是“文革”中,三兄妹因歷史問題受到沖擊。1973年8月,周恩來邀請顧毓琇夫婦回國觀光、探親,顧毓琇回國后與周總理長談三個半小時,總理還特批顧慰文等三兄妹從外地來京,一家人得以團聚。
此后,顧毓琇更加關心祖國的發展,多次捐款給國內有關單位。改革開放后,顧毓琇前后八次訪問大陸,受到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江澤民、朱镕基的親切接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