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長河中,英雄與奸佞并存,忠良與奸臣的斗爭從未停歇。岳飛,這位南宋時期的抗金名將,以其精忠報國的精神和卓越的軍事才能,成為了后人心中的中華民族的英雄。然而,他的結局卻充滿悲劇色彩,被冠以“莫須有”的罪名,含冤而死。那么,岳飛到底死在誰的手里?是昏庸懦弱的趙構,還是奸佞狡詐的秦檜,亦或是另有其人?歷史這面照妖鏡,又將如何揭示背后的真相?
最近出版的《歷史的照妖鏡》這本書中,竟然透過一幅古畫暗示后人:岳飛真正的死因……不同于傳統史書的平鋪直敘,《歷史的照妖鏡》以偵探小說的筆法,運用豐富的史料與縝密的邏輯,抽絲剝繭,逐一揭開歷史人物的真實面貌,以及那些被刻意遺忘或扭曲的歷史事件。
一、趙構:昏庸懦弱,還是權謀之術?
提及宋高宗趙構,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懦弱膽小,在金軍南下時不斷逃跑。在岳飛的故事中,趙構的形象往往被描繪成一個被權臣操控、缺乏主見的昏君。他聽從秦檜的讒言,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這一行為無疑為他的歷史形象蒙上了一層厚重的陰影。
然而,在《歷史的照妖鏡》這本書中,人性展現出復雜而真實的多重面貌。趙構早年并非貪生怕死之輩,而是文武兼備,積極強兵,準備抗金,他在處理偽楚皇帝張宗昌的問題上頗有權謀,寫給岳飛的信中不僅書法一流,而且也有軍事指揮、調兵遣將的能力,證明了他并非天生的昏庸懦弱之輩。
《賜岳飛書》 【南宋】趙構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在南宋初期復雜的政治環境中,趙構不得不運用各種權謀之術來穩固自己的統治。經歷了手下大將苗傅和劉正彥反叛,他深知武將手握重兵對皇權的潛在威脅,因此對岳飛等將領既重用又防范。當岳飛提出“直搗黃龍,迎回徽欽二帝”的戰略時,這無疑觸動了趙構最敏感的神經。徽欽二帝的歸來,將直接威脅到他的皇位合法性,這是他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趙構也有不為人知的內心陰影,苗傅和劉正彥發動兵變時,逼迫趙構退位,并立其年僅兩歲的小兒子趙旉為帝,使得趙構對于立儲君極為敏感,一旦立了儲君,也就意味著隨時有個名正言順的新皇帝取代自己。岳飛揣摩不到"領導"的心思,身為手握重兵的大將卻請趙構趕緊立太子,更犯了皇帝的大忌。
《歷史的照妖鏡》帶我們轉換成趙構的視角看岳飛,連岳飛的“忠”都好像變了味道。當岳飛見到當時的潛在儲君趙瑗,“《宋史》記錄了這一段:’飛退而喜曰:‘社稷得人矣,中興基業,其在是乎?’”且不說趙瑗是趙匡胤的后代,并非趙構的親生血脈,岳飛稱贊他能完成“中興社稷”的使命,如何不讓趙構內心的陰影面積擴大。千載以來,我們認為岳飛是“忠”的,但對于趙構而言,雖然岳飛在戰場上熱血殺敵、精忠報國,卻并非忠于自己,他有軍事實權,隨時能轉變成為新的“苗傅和劉正彥”,一旦逼自己立趙瑗為儲君后,就也有可能廢自己而立“太子”。
此外,趙構還面臨著來自朝內朝外的多重壓力,岳飛“精忠報國”和金人死磕,戰爭烽火難以平息,他這個皇帝也是一日都睡不好,因此趙構想要妥協止戰。一方面,他需要與金人議和,以換取短暫的和平;另一方面,他又需要安撫國內對金人仇恨的民眾情緒。在這種兩難境地中,趙構選擇了犧牲岳飛來平息風波。他并非不知道岳飛的忠誠與才能,但在權衡利弊之后,他選擇了犧牲個人情感,維護大局穩定。正如《歷史的照妖鏡》封底上饅頭大師的推薦 :
“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有趣的歷史讀物,更是一部關于人性、選擇和命運的深度剖析之作。”
《歷史的照妖鏡》以趙構寫給岳飛的多封書信及趙構和岳飛的多次互動,證明趙構并非窩囊無知之輩,而是有權謀的帝王,所以能坐穩江山36年,為南宋續命152年,沒有淪為末代帝王。這本書通過深度剖析岳飛之死,推翻過去對宋高宗的評價,他顯然是最被低估的皇帝之一。
二、秦檜:是幫兇,還是執行者?
關于岳飛的命運的密碼,《歷史的照妖鏡》不斷透過各種角色的視角轉換,揭示朝堂的險惡更甚于戰場。在岳飛之死的悲劇中,秦檜無疑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原本是主戰派,在靖康之變后被金人俘虜,后來金人把他放回來后,他就轉變成主和派,渴望通過和談來換取南宋的和平與安寧,因此和積極的主戰派岳飛的立場不和。在岳飛被陷害的過程中,秦檜積極構陷岳飛,搜集偽證,最終使得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害。這一系列行為無疑讓秦檜成為了岳飛之死的幫兇。
《歷史的照妖鏡》就像偵探小說一樣,一步步揭示岳飛之死的真相。在南宋的政治生態中,秦檜雖然權勢熏天,但他也并非可以隨心所欲地操控一切。他之所以能夠陷害岳飛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的行為符合了趙構的意圖。秦檜作為趙構的得力助手,自然成為了執行這一計劃的最佳人選。趙構需要他來做這個“臟活”——通過構陷岳飛等將領,來達成與金朝和談的目的。
但秦檜在陷害岳飛的過程中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風險。他深知岳飛在民間和軍隊中的威望極高,一旦陷害失敗將會引發嚴重的后果。因此,他在行動過程中不得不小心翼翼、步步為營。他于是選擇軍中的另一位抗金功臣、趙構的心腹大將張俊來完成這個任務。
《偈語帖》 【南宋】秦檜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雖然秦檜是趙構權謀之術的棋子,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宋朝廷內部的政治斗爭和權力博弈。秦檜在害死岳飛之后晉升為太師魏國公,權勢達到頂峰,揮毫潑墨,《歷史的照妖鏡》記載秦檜此時所題書法《偈語帖》酣暢淋漓,頗有志得意滿之感。他從岳飛之死中受益最大,毫無疑問是殺死岳飛的真兇之一,無論是幫兇還是執行者,活該成為了歷史的罪人。
三、張俊:陷害忠良岳飛的幕后黑手?
在岳飛的故事中,張俊這個名字往往被提及但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張俊是南宋初期的另一位重要將領,與岳飛并稱為“中興四將”之一。
《歷史的照妖鏡》通過大量史料還原歷史真相,他曾經是岳飛的領導,在岳飛崛起之前對其有一定的提拔和重用之恩,但隨著岳飛不斷升遷,甚至軍崛起后他不免心懷嫉妒,后來不惜與秦檜勾結陷害忠良,成為害死岳飛的“造始者”:
《宋史》記下了這一筆:“飛之死,張俊有力焉。”
岳飛的后人岳珂在《吁天辯誣通敘》中也記下了這樣一筆: “蓋先臣之禍,造端乎張俊,而秦檜者實成之。”
《中興四將圖》(局部) 【南宋】劉松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張俊陷害岳飛的動機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他與岳飛政見不合,且嫉妒岳飛的才能和威望,擔心岳飛的存在會威脅到自己在軍中的地位和利益。因此,他積極支持秦檜的陷害計劃,希望借此機會削弱岳飛的勢力。另一方面,張俊也受到了趙構的暗示和指使。趙構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和權力平衡,需要打擊那些過于強大的將領和勢力集團。而岳飛作為當時最為強大的將領之一自然成為了他的打擊目標之一。張俊作為趙構的心腹大將自然心領神會地執行了這一計劃,編造罪名、偽造證據,最終導致了岳飛的悲慘結局,也損害了南宋的軍事實力和國家利益。
在歷史的迷霧中,我們往往難以看清真相的。《歷史的照妖鏡》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角,如果秦檜在岳飛之死后獲得更大的“權”,張俊在岳飛之死后由于被趙構更信任和依賴而獲得更大的“利”。與岳飛一生報國不同的是,張俊在晚年逐漸走向了墮落和腐敗。他利用手中的權力和地位謀取私利,瘋狂兼并土地,一躍成為當時的“第一大富翁、大地主”,而不顧南宋的百姓還生活在家國破碎、流離失所的痛苦中。
無論張俊在岳飛之死中扮演了何種角色,他晚年的愈加腐敗的生活,只會讓人們更加痛恨那些害死岳飛的黑暗力量,才會深刻地認識到忠臣與奸臣、正義與邪惡之間的鮮明對比。張俊今天和秦檜一起跪在岳飛像前,著實不冤枉,既是一種象征性的懲罰,更是后世對歷史事件的一種深刻反思和道德評判。
四、岳飛真正的死因
歷史是一面照妖鏡,它映照出了人性的光輝與陰暗、忠誠與背叛、勇敢與懦弱。在岳飛之死的事件中,我們看到了趙構、秦檜、張俊等人的權謀之術與復雜性格,這些人物和事件共同構成了歷史的豐富性和復雜性。
《歷史的照妖鏡》也從岳飛自身的因素來審視岳飛之死——
清人俞正燮在《癸巳存稿》中說:“(趙構)所以殺武穆者,非為和議也,正以卨、俊言,示逗留之罰與跋扈之誅,殺之有名,可以駕馭諸將,又惡其議迎二帝,不專于己,故殺之。”也就是說,對于趙構來講,岳飛是死于逗留不前和跋扈不馴,死于不聽話。
對于我們今天的人,很難相信岳飛被殺的兩個主要原因是:逗留不前、延誤戰機行為,以及跋扈不馴。本書引用岳飛被提拔為清遠軍節度使后,曾自言“三十二歲建節,自古少有”“己與太祖以三十歲除節度使”等,證明在趙構看來,岳飛確實成為一個威脅,因為宋太祖趙匡胤就是手握重兵、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當上皇帝,由于建國之基如此,整個宋朝非常忌憚武將,形成了“重文輕武”的傳統,武將的地位和權力相對受限。岳飛作為手握重兵的將領,其威望和影響力逐漸增強,自然會引起皇帝和文官集團的不安和猜忌,以致當他的軍事決策和皇帝不一致時,被認為是有意逗留和跋扈不聽話,引起皇帝深深的恐懼和戒備。哪怕岳飛抗金成功,一旦他被追究這些言論,他仍然難免死于皇權之下。
岳飛的悲劇不僅僅是個人行為或性格缺陷所致,更是當時復雜政治生態和制度環境下的一個縮影。從更宏觀的歷史背景來看,岳飛的悲劇是古代王朝皇權和將權、相權之間的矛盾,是封建制度下帝王將相權力斗爭和制衡的一個縮影和犧牲品,其真正死因是封建皇權至上的體制問題,正是因為如此,無論是先于岳飛的狄青,還是后于岳飛的于謙、戚繼光、袁崇煥等,都和岳飛有相似的命運,他們成為不同時代的岳飛的影子。
歷史是一面鏡子,映照人心,更照出真相。《歷史的照妖鏡》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邃的洞察力,為我們揭開了一幕幕被歲月塵封的秘密,讓歷史的真相在光與影的交錯中逐漸清晰。這本書提供了一幅南宋時期的《迎鑾圖》讓我們進一步理解到趙構要殺岳飛的真實原因:
《迎鑾圖》(局部) 【南宋】佚名繪 上海博物館藏
南宋與金在 1141 年訂立“紹興和議”,南宋向金稱臣,為了表示議和的誠意,答應金人殺岳飛,同時他也需要一個替罪羊來平息國內對金人議和的不滿情緒,而岳飛則成為了這個不幸的替罪羊。《迎鑾圖》作為南宋時期的歷史畫卷,描述了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 年)曹勛奉高宗趙構旨意,到金朝接徽宗趙佶的棺柩及趙構生母韋太后南歸的情景。宋高宗通過接回徽宗的遺體和韋太后,讓他的皇位更穩固,更名正言順,同時也恢復皇室尊嚴,增強了南宋朝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這也是他一心對金人求和的主要原因。
岳飛的死,無疑是一次對于皇權至上的“獻祭”。皇權的私欲,往往以犧牲為國家、為民族盡忠的功臣為代價,這就讓英雄之死愈發震痛人心!
歷史,從來不僅僅是時間軸上的事件堆砌,更是人性光輝與陰暗面的深刻展現。《歷史的照妖鏡》通過細致入微的講故事的方式分析歷史,讓我們看到了英雄背后的孤獨與掙扎,也揭露了小人得志的丑陋與悲哀。真相往往隱藏在復雜的表象之下,通過歷史這面鏡子,我們應超越簡單的黑白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去評判歷史人物,而是探尋人物背后的動機,去發現和審視那些復雜而真實的人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