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很多朋友對于“成功”兩個字的理解并不全面和深刻,“成”是指把事情做成了,也就是達到了事情的既定目標,“功”便是指所謂的功勞和貢獻,也就是成事的重要支撐環節。無論從哪個層面去理解,“成功”其實跟所謂的品德、能力等等都是沒有必然聯系的。
咱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一下這潛在的邏輯哈。
比如你買了張彩票中了個一等獎,然后成功實現了你想當千萬富翁的目標,這是你的福氣和運氣,但非要說你的能力比那些創業失敗的努力拼搏者強,那就真不好說了。
比如一個小姑娘善于營銷自己的長相優勢,最終成功傍上一個大款,實現了自己的經濟自由,這是她善于去魅惑他人或者推銷自己,但如果非要她是什么品德高尚之人,那不是鬼扯螺絲嗎?
但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現實卻是對成功者全方位的包裝,這從市場規則來說是司空見慣的,但如果真正從事理上去討論,那是帶有一定的欺騙和愚弄的。
人這一輩子,或多或少都會犯一些錯誤的。所不同的是,有些錯誤被時間和運氣給抹平、沖抵了,而有些錯誤卻會讓人難以忘懷甚至難以承受的慘重代價。所以我們討論一個的行為對錯時,一定要有試錯成本的概念;我們討論一個人的良善時,也一定要有實事求是的辯證思維。
是非對錯是交織在一起的,沒有全對的人,也沒有全錯的人。成敗和善惡也不是絕對對應的,成功者會有人性之惡的地方,失敗者也會有人性之善的地方。
歷史上的漢文帝是古往今來好評如潮的明君、圣君,這一點咱們可以接受,畢竟在“天子一怒,血流成河”的封建社會和時代,漢文帝的統治是相當沒有那么血腥、殘暴的。但是,如果真的要把漢文帝圣人化,那其實也是大可不必的。因為漢文帝一輩子也不是沒做過缺心眼、喪良心之類的事情,而且還不少。
當然,這里先聲明一下,不是說漢文帝這個人不夠優秀哈,有些人不要來硬杠,那很沒意思。
很多人對于漢文帝劉恒這個人都有很深的誤解,認為他就是一個人畜無害的老好人,然后一輩子無為而治就功德圓滿了。但是一個純粹的好好先生一般也是當不好一個皇帝的,很簡單的一個道理——虎無傷人意,人有殺虎心。一個人坐在皇位上,要么害人要么被人害,其實并沒有太多的選擇空間。漢文帝的上位史其實就沒有那么干凈:
《史記·外戚世家》記載: 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
漢文帝當代王時期的王后突然之間沒了,這個很好理解,按照呂雉當政時的標準操作——給劉姓宗室子弟標配一個呂家媳婦,不難推出最初的代王妃其實是呂家的女子。軍功集團和劉姓宗室聯合倒呂之后,呂家被夷滅三族,劉恒的代王妃倉猝下線,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在劉恒當上皇帝之后,原代王后所生的四個兒子集中病死,這就有點掩耳盜鈴的味道了。無巧不成書的事情確實有,但是要說巧合到如此程度,反正咱還是不敢相信的。而且這件事情在《漢文帝本紀》之中是只字未提的,替漢文帝文過飾非的痕跡太過明顯了。當然,咱們要理解太史公司馬遷,他敢在《漢文帝本紀》中也這么秉筆直書,《史記》這部史家之絕唱,大概率是過不了審的,是不會流傳于世的。
所以我們要理解太史公的良苦用心,他在《史記·外戚世家》中突然來了這么一句,是希望給后世人留下一些線索,他不能直接揭露漢武帝爺爺漢文帝的黑料,但是給大家留下一點蛛絲馬跡,讓大家去自行體會。
咱們再結合漢文帝登上帝位之后,軍功集團就逼著漢文帝早點確立太子之位,而漢文帝一直找理由推脫拖延,也就更加明白這是怎么一回事了。原代王后已經死了,但她生的四個兒子是劉恒的嫡子,這在法理上是無法更改的事實,所以那四個孩子才有繼承優先權。但是,如果立呂家媳婦所生的兒子為太子,這是軍功集團萬萬不能答應的,萬一人家長大之后要為母親報仇怎么辦?所以經過一陣權力的博弈和妥協,漢文帝犧牲了四個親生兒子來穩固自己的皇位了。
事情就大致是這么個事情,雖說漢文帝當時也是別無選擇,但不管怎么說,從一個父親的角度來講或者從普世的道德良知來講,漢文帝在這件事上是有愧的。
拋開這件事情不說,其實從漢文帝上位之后的一系列動作也可以看出,漢文帝這個人并不是之前所表現出來的好好先生,而是一個城府極深的高明政治家,下手其實也比較果斷、腹黑。
他入京稱帝的過程咱們之前已經介紹過了,那哪里是什么一個仁厚老實之人干得出來的?很多資深政治玩家還沒他那么老到嘛!比如周勃在迎接他入京的時候,想單獨給他交代一些“潛規則”,他就示意宋昌進行硬懟,說天子家沒有私事,有話當著大家面說,把腦瓜子沒那么好使的周勃懟得一愣一愣的。這是一個好好先生的表現嗎?然后進京當皇帝之后,該裝孫子他就裝,但該安插親信、樹立權威,他也寸土不讓,這說明他骨子里還是很剛猛的嘛!
漢文帝不仁慈,但確實很聰明。上位之后,便立馬行之有效地對軍功集團進行了反擊,比如大量提拔中低層官員和才子進入中央去拱衛皇權,然后采用“列侯之國”之類的陽謀去分化已經結成一塊的軍功集團。
這一段時間內,無論是淮南王劉長的荒唐叛亂致死還是死前哭喪逼死親舅舅薄昭,亦或是羅織罪名讓周勃鋃鐺入獄,漢文帝其實都是做得相當不厚道的。不厚道也沒關系,政治需要嘛,權力斗爭的殘酷嘛,這都可以理解。但是,漢文帝你也就沒有必要再刻意標榜自己是個厚道人了呀,這不是讓人惡心的又當又立嗎?
當然,漢文帝做得不厚道的事情其實并不止上述這些,還有一些甚至可以稱之為施政者的大忌。但大家不得不佩服漢文帝確實是西漢第一命好的皇帝,他踩的地雷全是啞雷,一點事都沒有。
咱們一件一件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第一件便是漢文帝首開歷史上公開“賣官鬻爵”的先例。“賣官鬻爵”這種事情在任何時代和社會都是容易引起群情激憤的政治死穴。國家怎么能把官爵公開當成一種買賣呢?這不比世襲制還傷害底層人的感情嗎?原本底層人過得不如意還可以自我開導是自己投胎沒投好,但經過這么一刺激,便會覺得金錢是萬惡之源,對有錢人的仇視就會更加強烈了。
不患貧而患不均,所有的差異化待遇都盡量不要擺到臺面上進行,這是政治潛規則。你漢文帝公開兜售爵位,這是一個明君所為嗎?解釋不通嘛!
但是,腦瓜子相當好使的漢文帝為什么會出此昏招呢?美其名曰是要集中民間財力去加強軍備以對抗北方匈奴。朝廷向民間斂財辦大事,這也不是什么說不過去的事情。但是,變賣爵位這點財政收入真的可以填滿國防軍費嗎?只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吧!
漢文帝的賣官鬻爵其實是出自晁錯的建議,具體實施方案是:允許富人通過捐獻財產來獲得一定的爵位或者免除罪過的特權,或者只要富人能無償地給邊軍輸送一定量級的軍糧也可以獲得爵位。這種爵位只能免人頭稅和勞役、減罪免罪,但不能減免土地稅。相當于一個榮譽稱號。
這種“賣官鬻爵”其實只是兜售榮譽稱號還并沒有變賣實權官職,跟后世什么太平紳士有點相似的味道。大漢王朝真正把這件事情做得更絕的人是漢文帝的孫子漢武帝。
但即便如此,這種事情還是非常不可取的。大家想一想,如果國家和社會的榮譽和地位可以用金錢去購買,那國家和政府的權威與公信力將何來保障?如果一個人的罪惡可以赤裸裸地用金錢去抵消,那富人豈不是可以為所欲為了?再進一步,豈不是整個社會都變成了拜金主義者了?還再進一步,那些花錢買特權的人會不會利用他們的特權去壓榨百姓以圖收回成本呢?
總而言之,漢文帝賣官鬻爵絕對是干了一件蠢事。但是大家別不服,人家漢文帝啥事都沒有,口碑聲譽都還不錯就把這事給弄了。
因為啥?因為漢初的官僚機構實在太過精簡了。以一個縣(規模比現在的縣大不知道多少)為例,朝廷正式任命的官員其實也就縣令、縣尉、縣丞這么幾個,多少個大漢老百姓養一個大漢公務員呀?老百姓的負擔相當低,所以民怨極輕,對朝廷多賣幾個爵位包容性極強。再加上官員編制有許多空缺,賣一部分爵位也不怎么破壞政治生態和機構運轉。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當時的老百姓相當于秦末那種居無定所的生活,已經過得不錯的了,有那個消費能力和承受能力。
咱們再來說說第二件——取消農業稅的事情。
這件事情發生在公元前166年,漢文帝覺得國庫豐盈了,老百姓生活不易,于是大筆一揮,宣布國家不再收取農業稅了。這其實也幾乎就是一件自掘墳墓的蠢事。
因為在古代農耕社會,農業稅一直都是國家的主要的財政收入。放棄征收農業稅其實就相當于放棄了國家的主要財政收入,國家機器的運轉成本、官僚機構的工資、軍備建設的費用、救濟災民的支出、基礎建設的投入等等,都將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
而且農業稅被取消之后,老百姓對于國家和政府就沒有什么義務和責任了,非常容易放飛自我。即便是停收之后再去恢復,難度也是相當大的,因為人口清查、土地丈量、收稅隊伍這些都得重新梳理一遍,老百姓的抗拒心理還會特別強烈。
古往今來的皇帝,敢于取消農業稅的就只有漢文帝一個,再無他人敢玩得這么花。敢自斷國家的主要財政收入,這得有多么任性呀?但是又到了大家不得不服得時候了,漢文帝又是啥事情都沒有地成功裝到了。
因為啥呢?還是因為漢文帝的運氣太好了。他在位的那些年,真的是老天賞飯吃。第一官僚機構比較精簡,國家的財政支出并不大(還有很多封地是自行解決的)。其次是基本上無戰事,軍費支出也相當有限;然后是基礎建設在秦始皇手里,已經幫他搞得差不多了;最后是風調雨順,老天從來不給他添麻煩,不需要救災濟民。
就這種逆天的好運氣,就問問你們服不服?開著大漢王朝這輛超級跑車,漢文帝就是不買保險,結果駕駛了多年,啥交通事故都沒碰上,活該漢文帝嘚瑟、出名呀!
第三件便是出讓貨幣發行權的事情。民間和地方甚至私人都可以發行貨幣,大家去想一想,這是一種怎樣的神操作?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一個錢字是可以衍生出無窮無盡的問題來。比如老百姓沒錢就可以自己造,你政府如何去管理和規范他們?比如作奸犯科、投機倒把、巧取豪奪等一系列民生問題,你政府怎么去預防?比如吳國那樣擁有超級印鈔機的經濟大國,家里有礦、地下有人、手里有錢,想造反真的不難……
但是,漢文帝還算是比較幸運,當時的社會,貨幣功能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很多地方還處于以物易物的狀態。不然就憑這一點,漢文帝的統治就穩定不了。
另外漢文帝為了不讓自己的男寵鄧通陷入餓死街頭的宿命,特批銅礦讓他去自行鑄錢,這種荒唐事更是古今無二,但一樣因為當時的貨幣市場沒有那么規范和重要,還陰差陽錯地起到了“良幣驅逐劣幣”的正面效果。
朋友們,什么是真正的天選之子,其實漢文帝這樣的皇帝才是,跟那些賭徒下注一樣,閉著眼睛下,但是怎么下怎么中。他爹劉邦、兒子劉啟和孫子劉徹,其實都沒他這么運氣爆棚。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有很多事情,我們可能不懂,但真的要服。
人這一輩子,要懂得以自己的目標為圓心、以自己的能力和付出為半徑,去畫生活的圈子。圈子內的東西要好好珍惜,圈子外面的東西不要過于奢求。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千萬不要用“強求”去跟自己過不去。
其實我個人對漢文帝是非常有好感的,但是這次專門寫了一些漢文帝的黑歷史,是希望大家都能夠保持客觀的態度去看待所有的歷史人物,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我們確實不應該去圣化任何一個人。沒有客觀的態度,就沒有真實的是非。
我們有些人會選擇性去區別對待一些所謂的成功者和失敗者,這是相當不理智的。大家去想一想,如果成功者就應該被無端追捧,我們生活的社會會變成什么樣子?一定是一種瘋狂到喪心病狂的無盡掠奪模式,而失敗者永遠會在各種口誅筆伐之中找不到自信、看不到希望……
尤其是我們一些年輕的朋友,一定要學會跟世間老人交朋友,在不斷的正確審視自己和他人的過程之中去調整自己、錘煉自己,要培養自己試錯和糾錯的意識和能力。而千萬不要覺得自己能夠像漢文帝一樣永遠受到命運女神的眷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