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跑了6年江湖的導游小仙女,帶團時總聽人說:“父母在,家就在;父母走,兄弟姐妹就散了。”最近仔細琢磨,發現親戚疏離的根兒,藏在這5件事里:
1. 父母走了,老家成了“旅館”
老話說“父母是連著兄弟姐妹的線”,這話真戳心。前年帶團遇著個東北大哥,母親走后,兄妹四人過年都各回各家:“以前回家有媽包餃子,現在回去對著空屋子,沒啥意思了。”
我隔壁阿姨更感慨:“老頭子走后,兒女們回來吃個飯就玩手機,坐不到兩小時就散了,哪兒還有從前熱乎勁兒?”
父母在時,回家是“團圓”;父母走后,回家成了“任務”。那扇曾為你亮著的燈滅了,老家也就沒了“家”的味道。
父母是家的圓心,圓心散了,圓周上的人也就慢慢走散了。
2. 兄弟姐妹散了,血緣成了“微信頭像”
帶成都團時,有個嬢嬢嘆氣:“以前跟弟弟吵架,媽還能罵兩句;現在跟他鬧別扭,連個勸和的人都沒有。”
我表哥更現實:舅舅走后,他跟表姐為了老宅裝修風格吵翻,現在微信拉黑,逢年過節連句問候都沒了。
網上有句扎心話:“兄弟姐妹是父母留給我們的退路,可退路斷了,就真的只剩自己了。”沒了父母兜底,曾經的“手足”,可能連陌生人都不如。
父母在,吵架是“窩里斗”;父母走,冷戰可能就是“一輩子”。
3. 貧富差距大,拉開“心的距離”。
去年,帶深圳團時結識的企業家大叔,提及親弟滿是無奈:“想幫他換輕松工作,他說我看不起他;請他來家吃飯,他嫌我家保姆掙得比他多。”
老話說“窮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可當貧富差距真正拉開,富者怕傷對方自尊,貧者怕欠人情,一頓飯竟成了難以承受的負擔。
錢,雖不是衡量親情的標尺,卻能清晰映照出人心的距離。
正如,遠房表姐出人頭地后,對穿舊衣的親戚視而不見,卻對西裝革履的陌生人笑臉相迎,曾熱情招呼鄰里的她,如今碰面也只是淡淡點頭。
貧富差距下,親情在“自尊”與“人情”的隔閡中漸生嫌隙,讓人心的距離越拉越遠。
4. 圈子不同,聊天氣氛比帶團還尷尬
帶西安團時,倆堂兄弟在車上聊崩了:一個聊“美股走勢”,一個聊“玉米漲價”;一個說“周末去滑雪”,一個說“地里該澆水了”。
我親表弟更絕:他名校畢業進了外企,每次回家跟中專畢業的表哥聊“職場晉升”,表哥只會回“娶媳婦得有房”,最后倆人各自玩手機,比陌生人還沉默。
網上有個比喻特形象:“親戚就像不同頻段的收音機,硬要調到一個頻道,只會聽見雜音。”圈子不同,不必強融,不然連“吃菜還是吃肉”都能聊成“辯論賽”。
三觀不合,血緣再親也聊不到一塊兒;層次不同,坐得再近也是心隔千里。
5. 各自忙碌,連“沒時間”都成了借口
帶重慶團時,遇著個996的程序員小哥:“別說親戚了,我連親爹媽都半個月見不著一面,下班回家他們都睡了。”
我更有體會:帶團旺季時,親姐打電話說“爸住院了”,我還在景區給游客講解,等忙完回電話,爸都出院了。
老話說“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可現代人的海綿,早被工作、房貸、孩子填滿了。不是不想聯系,是連“喘口氣”的工夫都沒有。
成年人的世界,連“活著”都耗盡力氣,哪還有多余的精力去經營親情?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走,兄弟姐妹只剩歸途。珍惜眼前人,別等散了才懂遺憾。
關注小仙女,帶你看遍人間冷暖,品鑒世間百態,一起遇見更多溫暖與感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