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建筑會說話,一個學校能有三位普利茲克建筑獎獲得者設計的場館,還有大師級作品展,這在全國都是非常罕見的。學生們從小就能與大師面對面,接受藝術的熏陶,這是很了不起的教育探索。”
5月15日,“全國主流媒體寧波行”活動走進華茂教育。從王澍設計的華茂美術館、阿爾瓦羅·西扎設計的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到伊東豐雄設計的全新綜合型藝術類項目(即將落成,尚未命名);從“全山石高研班美術展”,到“夜航船:徐冰和他的學生們”主題展,近30家媒體的記者們,在寧波看到了一種不一樣的藝術教育生態。
媒體團走進華茂美術館。攝影 張培堅
真正的館校合一
坐落于華茂教育博覽園中軸線上、四周環水、狀似江南民居的,就是華茂美術館。這座由中國首位普利茲克建筑獎獲得者王澍設計的美術館,本身就極具美感。
走進其中,一樓正在展出的是“跋涉與追索——華茂教育典藏中國美院兩屆全山石油畫創研班作品展”,這也是華茂美術館升級改造后的開館首展。
作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油畫藝術家,全山石教授在中國油畫發展史上可謂承前啟后,被譽為中國油畫創作的“引路人”、中國油畫教育的“鋪路石”。多年來,他始終秉持“學習油畫必看原作”的教學理念,強調要把課堂開設在博物館、美術館,讓學生通過直面大師原作理解油畫的質感、色彩與筆觸。
這與華茂集團創始人徐萬茂“收藏為了教育,建館旨在育人”的理念不謀而合。多年來,華茂通過系統性收藏中外經典畫作,將其轉化為美育“活教材”,為華茂學子甚至社會各界提供直面大師原作、感悟藝術真諦的實踐平臺。也讓“看原作”從理論倡導,落地為校園里學生學習生活的常態。
這背后,還蘊藏了兩位90歲高齡老人持續了37年的純粹友誼,以及他們共同為美育事業所付出的努力。
參觀全山石油畫創研班作品展。 攝影 張培堅
從一樓往上走,可以看到玉石館內精美的玉石作品,這些既是收藏,也是學生學習、傳承非遺的平臺。
“館藏非常豐富,可以直面這樣的大師作品,對學生來說是幸福的。”參觀者感慨。
實際上,華茂美術館內還收藏有4000余件古今中外書畫作品和雕塑作品。其中包括明朝唐寅的草堂話舊圖軸、近代齊白石的水墨牡丹圖軸、現代潘天壽的朝日艷芙蕖圖軸、清代劉墉的行書鏡片等。
“將美術館資源全面融入學校美育體系,在華茂,實行的是‘館校一體’的藝術教育模式。”華茂美術館館長徐濺忠告訴全國的媒體朋友們。在這一模式下,所有在校學生每學期至少參與二次美術館專題導覽活動;在日常教學中,學校將美術課堂直接搬進美術館展廳,讓學生們面對大師原作進行臨摹與創作;每學期末,美術館還會舉辦學生畢業作品展,展出各年級優秀美術習作和畢業班學生的專題創作。
華茂美術館還免費向公眾開放,讓藝術精品為社會所共享。開館至今,已吸引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約50萬人次來這里參觀、學習、臨摹,更有數千名學生的原創作品在美術館和大師們的作品同臺展出。
位于校園內的華茂美術館,由王澍設計。學校供圖
從美術館到藝術教育博物館
從華茂教育博覽園到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車程半小時以內。
作為國內第一座以“藝術教育”為主題的博物館,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由另一位普利茲克建筑獎獲得者阿爾瓦羅·西扎設計,他被認為是當代最重要的建筑師之一。2020年藝術教育博物館甫一落成,就入選由Archdaily評選的“2020年度全球最佳建筑”。如今,這里早已成為寧波的網紅打卡點之一。
從校園內的美術館,到校園外的藝術教育博物館,是刻在華茂基因里的藝術教育,向更廣闊空間延申的見證。這里,既是學生藝術教育的實踐平臺,更是面向公眾的藝術教育博物館。
媒體團來到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攝影 張培堅
在博物館館員的介紹下,媒體團的記者們對這座博物館有了更多認識。它不僅顏值高,內涵也十分豐富,連續兩次榮獲(提名)國家級優秀項目。
今年4月1日,在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2024年度全國美術館優秀項目評選入選名單》中,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的“美育浸潤計劃”獲得優秀公共項目提名。而在此前一年,其“小小導覽員成長計劃”獲得了文化和旅游部全國美術館優秀公共教育項目獎。
當天,全國媒體團就在兩名“小小導覽員”的導覽下,參觀了正在展出的“夜航船:徐冰和他的學生們”主題展。這是藝術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徐冰作品落地寧波的首個展覽,也是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藝術家和他的學生們”系列的首個展覽。徐冰被廣泛認為是當今重要的概念藝術家,此次展覽全景式呈現了他任教央美以來藝術教育的思想與實踐。
小小導覽員向大家介紹展陳作品。 攝影 張培堅
小小導覽員對展品的熟悉程度,令媒體團記者驚訝。實際上,在過去的幾年里,有上百名孩子在這里用童真的話語,向觀眾講述藝術的故事。他們成為了連接展品與公眾的橋梁,他們也在這里收獲豐富且生動的藝術教育。
從藝術教育博物館出來,就是22幢大師工作室(東錢湖國際美育中心)。這里,正逐漸成為一個以東錢湖教育論壇和華茂美堉獎為支撐引領的國際文化藝術園區。
大師工作室吸引大家的目光。攝影 張培堅
建館旨在育人
“收藏為了教育,建館旨在育人。”這是徐萬茂幾十年不變的藝術教育理念。事實上,在華茂教育,優秀的場館并不止美術館和藝術教育博物館,還有科技館、體育館、和一個即將竣工的全新綜合型藝術類項目。它們共同構成育人環境。
新項目的設計者伊東豐雄,同樣是普利茲克建筑獎獲得者。這是一座建在河流上的場館,包含一層活動大廳、二層學習與交流中心、三層開放式圖書館、四層探索式藝術空間、五層屋頂花園和活動室。未來,這里將成為寧波市鄞州區的又一個地標建筑。除了供師生學習、活動,也將向社會公眾開放。
即將竣工的又一個綜合性藝術類項目(效果圖)。學校供圖
為什么如此執著于環境育人?因為在華茂創始人的理念中,教育從來不止于課堂的四方天地,環境本身就是一位無聲的導師。于是,幾十年來,華茂不斷將建筑、文化、自然與科技深度融合,打造出“可生長的教育生態”。這些文化空間不僅是藝術的容器,更是育人的沃土。
環境育人,最終受益的是孩子。
于是,小小導覽員們在開展公益服務的同時,獲得了藝術素養的提升。
于是,華茂·美堉小記者們在與全山石、許江等諸多大家的對話中,錘煉出了更加廣闊的視野。
于是,更多的校園內外的學生們,在大師的原作中汲取營養。
于是,一批批學生在學校提供的平臺上,開始自己策展、自己演出。
于是,從這里走出了全球藝術名校的畢業生,但更多的學生,是帶著對世界的欣賞走上了新的征程。他們或許會成為教師、醫生、工程師,或者從事別的職業,但對美的欣賞,將讓他們的生活更有滋味。
華茂·美堉小記者采訪全國媒體團的大記者。攝影 張培堅
與幾大場館相呼應,華茂正著力培育“小導覽員”“小藝術家”“小科學家”“小體育明星”。而貫穿始終的,是“美堉小記者”。孩子們用文字和鏡頭記錄下了一次次展覽、一場場活動,也記錄下了他們與大師之間的對話。這些經歷,讓他們從一開始的青澀,逐漸變得應對自如,并開始講述身邊的教育故事。
這些,正是華茂從幼兒園到高中所秉持的“大教育”“大藝術”“大美育”理念。在這里,場館教育被理解為一門隱性課程,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協同發展,更加有利于塑造兼具審美能力、創新思維與家國情懷的新一代。
合影留念。攝影 楊輝
來源 甬派客戶端
責任編輯 貓恩泊
責任校對 呂世成
主編 林舒佳
終審 編委 李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