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晚間,紀錄片《船山先生》第四集在湖南衛視播出。隨著第四集的播放完畢,也意味著這部《船山先生》播放完了它的所有內容。我們可以基于全部四集內容,整體聊一下這部紀錄片了。
《船山先生》的前三集,主要講述的是王夫之的生平,到了第四集,講王夫之去世之后,百多年間,他的著述和思想,是如何傳播,經過哪些人和哪些方式傳播的。如果把這部紀錄片當作人物生平傳記的視頻內容來看待的話,它的質量還是過關的。如果我們有更高要求,則《船山先生》無法滿足觀眾們的要求。
我在介紹這部紀錄片定檔的文章當中曾聊過,要創作好王夫之的紀錄片,有至少三個技術上的難點。第一個,是王夫之吃啥喝啥,換言之,便是王夫之靠什么生存。第二個,王夫之和朝廷之間的關系,對立、合作等等,都需要講。基于《船山先生》的四集內容,它解決好了這兩個技術難點。觀眾們基本上可以通過紀錄片,看清楚這些內容。
第三個技術難點是,王夫之的思想,到底是哪些思想,影響了中國近現代的那些名人們,這些思想的傳承關系是什么。《船山先生》在第四集的內容當中,稍微有那么一丁點的意識,想要把這個講一講。但是,這部紀錄片的創作者們畢竟水平有限,他們沒有把這事兒講清楚。而不把這件事情講清楚,其實意味著王夫之思想的研究,連個皮毛都沒有實現了。
在第四集的內容當中,講到了王夫之和曾國藩、郭嵩燾等人的關系,講到了和譚嗣同之間的關系,講到了和楊昌濟的關系等等。但是,這些“講”,都只局限于關系層面上,沒有到達真正有效的學術傳承上。紀錄片當中反復講“經世致用”思想在湖南人身上起到了作用。這個講法,太空泛了。
對于并不了解王夫之的觀眾而言,看完了這部紀錄片之后,只記住了王夫之是大儒,王夫之的思想好。但是,王夫之的思想到底好在哪些地方,觀眾們說不出來。因為紀錄片作品當中,也沒有說出來。這是咱們當下很多古人傳記類的紀錄片都會面對的問題,會依靠史料記載講名人故事,但是,一旦要講名人的思想內容是什么的時候,就捉襟見肘了。
王夫之的思想不好講這事兒,也不能怪這部紀錄片的編劇和導演。要怪罪,就怪罪咱們現在還沒有現成的、可以用的王夫之的思想研究著述,尤其是當代學者的著述。很多資料平臺上都講了,王夫之著述近千萬字。要把王夫之思想研究出來,就得讀這么多的資料啊。不是專門的研究者,沒法讀這么多的文字。做紀錄片的,當然也不會讀多少。
反觀國內研究古代思想的學者,本身就不多。王夫之思想,無論在全國,還是在湖南的高校當中,都屬于偏門。在王夫之思想研究領域,有真才實學的當代學者,也沒幾個。這種情況之下,《船山先生》的紀錄片當中,也就只能說一些互聯網上有的內容了,無法說出更多原創性的內容、學術建設性的內容。
其實,明清大儒們的思想,如何傳承給洋務派、維新派和革命派,他們之間,那些千絲萬縷的聯系到底是哪一千條和一萬條,咱們的學術著作當中是已經有學者認真闡述過的了。比如說,我印象當中,余英時先生在他老人家的全集當中,便有很多篇章講明清大儒們建樹起來的儒學思想,如何傳承給洋務派、維新派和革命派,都具體是哪些傳承,都有學術論證。明清儒學直接給革命派思想做思想基石,這是很多學者以前都注意不到的。
《船山先生》的紀錄片,如果能夠在第四集的時候,把敘事重點落腳在明清儒學的大成者王夫之,如何影響近現代思想上,尤其是出現了哪些具體的影響上,那這部紀錄片就很上檔次了。不知道為什么,這部紀錄片的創作者們沒有認真講這些。是讀書不夠?還是礙于“尺度”限制?明清儒學和近現代的革命思想之間的傳承關系,真心應該認真講一講。不然,很多不讀書的小伙伴們還以為儒家就是給封建王朝洗臭腳的呢。(文/馬慶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