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機車網,每晚9點17分
JC君和你一起聊摩托
在摩托車的進化歷史中,不乏各種“神車”,這其中日系品牌是最為努力的。今晚要和大家聊的正是來自川崎的一款神車,川崎500SS MACH III 。
川崎 500SS MACH III
早在1966年,川崎就憑借250cc的A1 Samurai,在性能上超越了此前領先的本田CB72、雅馬哈YDS3與鈴木T20等車型。 隨后,擴缸至338cc的A7 Avenger以更高的性能,進一步提升了川崎的高性能形象。
在這樣的背景下,川崎并未滿足,決定開發一臺性能更加瘋狂的“極速機器”。
這臺車的目標是最高時速要達到200km/h,0-400米加速時間在12秒以內,性能直逼當時的專業賽車。 川崎工程師想法直接而大膽:在現有338cc雙缸發動機的基礎上,再額外增加一個氣缸,打造出一臺500cc三缸機器。 如此一來,實現200km/h的目標似乎近在眼前。
然而實際開發時卻困難重重。盡管在原有發動機左側增加了一個氣缸,首次采用的120°三缸曲軸設計理論上振動極小,但反復的極端加速測試卻頻頻出現問題。
用來固定各氣缸曲軸夾角的銷釘經常斷裂、移位;高轉速區間的二次振動也令開發團隊苦不堪言,以至于不得不在手把的橡膠握把上加裝長條形的散熱鰭片,以減少騎行時手掌的疲勞感。
即便如此,工程師仍竭盡全力進行高強度調校,最終勉強達到200km/h的目標。但由于車身設計的原因,前輪荷重不足,高速直線穩定性很差。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測試騎手甚至不得不在前叉底部臨時裝上鋁制擋板,增加前輪下壓力。
這臺車性能強悍到了極點:稍不留神,加速時前輪便會輕松抬起離地 ; 高速過彎時,還會出現劇烈的擺動。駕駛這樣一臺車,必須是經驗豐富的車手。
除此之外, 另一個令工程師頭疼的問題是火花塞頻繁被淹。 高性能調校的發動機在低轉速時點火困難,再加上為了避免活塞燒結而大量輸送2沖程機油,火花塞經常被浸濕而無法點火。
為此,川崎首次研發出晶體管CDI點火系統,通過高壓放電方式克服火花塞失火的問題(因此在側蓋上還自豪地貼上了醒目的高壓標志)。但當時的技術尚無法完全做到無觸點,因此仍需使用帶有觸點的分電器,以120°的角度間隔進行點火分配。
此外,他們還特別開發了一種特殊的火花塞。不同于常規火花塞上下電極間跳火的結構,這種特殊火花塞從中央芯部向外圍多點跳火,即使部分區域被油浸濕,也能在其他部位順利點火,成功解決了這一難題。
歷經艱辛開發而成的500SS MACH III,一經發布便引起了巨大轟動。 其搭載的498cc發動機可輸出60匹馬力(7500rpm)和56.8Nm的扭矩(7000rpm)。
由于隨時都能輕松抬頭,同時伴隨著猛烈的白煙,使人產生只有極度熱血的騎士(參數丨圖片)才駕馭得了的印象。這種特性反而吸引大量挑戰者,恰好符合川崎的初衷。
不過,這種情況主要發生在國外市場。在速度限制更嚴格的日本國內,即便搭載了CDI點火系統,火花塞易淹死的問題依然存在,這讓它在國內普遍被視為一款難以駕馭的車型。
盡管如此, 隨后川崎逐漸改進點火系統及發動機本體,使500SS MACH III逐漸從難以控制的猛獸演變為普通騎士也能駕馭的日常車型, 逐漸吸引了原本只敢憧憬卻不敢嘗試的消費者。
后來,川崎進一步擴充了2沖程三缸系列的排量規格,包括250cc、350cc(后來升級到400cc)和更大的750cc車型,在全球范圍內培養了大量三缸車迷。
直到更大排量的4沖程DOHC四缸900cc的Z1問世,其優異的性能和旗艦定位迅速吸引了市場關注,原本風光無限的2沖程三缸系列逐漸退居為中級排量的“野性”車型。
即便如此, 2沖程三缸發動機120°間隔點火所帶來的獨特聲浪——那種高頻與低頻混雜的美妙共鳴,以及充滿機械質感卻又不尖銳的柔和振動, 至今仍然吸引著不少忠實擁躉。
這種明知艱難卻執意挑戰極限、并最終實現量產的瘋狂個性,展現了川崎的獨特風格,使得MACH III成為了摩托車歷史上極具個性的傳奇車型之一。
那么對于這種特殊的2沖程三缸發動機車型,你有什么想說的?歡迎評論區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