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畢業不久的小楊,每天早上七點半準時到政務服務中心報到,穿著統一的制服在窗口為群眾辦理各類證件。大多數人都尊稱他一聲"小楊科員",以為他是正經的公務員。
然而只有他自己清楚,工資卡上打款的并不是財政局,而是一家人力資源外包公司。這看似是幾個字的出入,本質上可是截然不同的差別,在小楊的工作證背面,也赫然印著"勞務派遣"四個小字。
這意味著同樣的工作,他只能拿到編制內同事六成的工資,還沒有任何晉升空間。勞務派遣不屬于體制內,本質上只是沒有編制的“臨時工”,這一點多數大學生都清楚,近些年來也有不少大學生選擇報考勞務派遣崗位,當做一個過渡的選項,這種選擇無可厚非,但礙于信息差的存在,不少大學生誤以為這4個崗位也是體制內,建議同學們提前了解,避免選錯了路。
一、大學生村官
不少農業院校畢業的名校大學生,帶著"改造鄉村"的理想來到小山村里,擔任大學生村官的工作,這些大學生村官的加入,不僅促進了鄉村的發展,也為改革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名校畢業生選擇成為大學生村官,一方面是為了實現理想,打破外界對大學生“不能吃苦”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謀求一份穩定的發展,但大學生村官真的是體制內的工作嗎?
相比體制內的崗位,大學生村官實則是臨時工,雖然村官服務期滿可以加考公分,但在報考省廳崗位時,就會發現,原來基層經歷不等于基層編制,大學生村官雖然能積累一定的工作經驗,但沒有基層編制。即便能抓住期滿轉編的機會,也僅限于鄉鎮崗位,顯然缺乏核心的競爭力,對于今后發展的助力也遠不能滿足大學生的期待。
二、法院書記員
許多剛畢業的大學生,尤其是沒有找到合適工作的法學專業學生,都會被法院書記員的招聘所吸引,乍一看這個崗位的名稱,會認為只要考上了就算擠進了體制內,可了解不全面的大學生,直到收到錄用通知才發現——上面明確標注"勞務派遣制"。
若非就業陷入困境,相信不少法學專業的同學們也不會因為一時的沖動,在不了解該崗位的本質之前就沖動報考,更何況現在的法院書記員,從薪資待遇到社保標準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這也是導致許多大學生興沖沖的考進去,最后卻一臉失望的選擇離開,甚至覺得自己是“被騙了”。
三、輔警,協警
輔警、協警這類崗位,也具備不小的迷惑性,表面看上去,輔警、協警穿著和正式民警差不多的制服,唯一的區別孩子少肩章上沒有有警號,可殊不知看似簡單的一串數字,卻是體制內身份的象征,沒有了這串警號,無論大學生在報考環節經過了多么激烈的競爭,都改變不了自己是“臨時工”的事實。
近些年選擇輔警、協警的應屆畢業生并不罕見,一部分是因為實在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才選擇這個崗位過渡,而另一部分人則是覺得,這是距離體制內最近的工作崗位,幻想著以后能有機會轉入正式的編制,這樣的機會雖然有,可難度卻絲毫不比直接報考正式警察編制低,而且名額有限,競爭同樣激烈。
四、社區工作者
社區工作者的崗位近些年宣傳力度不減,尤其是那些為了賣課的輔導機構,更是恨不得把社會工作者直接吹噓成“體制內的公務員”,也正因部分機構的夸張宣傳,才讓不知情的大學生上當受騙。
社區工作者工作穩定、有基本工資績效,這些沒有問題,但這類工作群體與體制內并無關系,且工作內容也遠沒有考生們幻想中的那么輕松,基層工作與輕松自在必然是毫不相關的,能積累豐富工作經驗的前提,必然是要面臨更多的挑戰。
去年有32%的考公學生,直到政審階段才知道自己考的是臨時崗,這些崗位往往巧妙地藏在招考系統的"其他"類目中,或者被外包公司包裝成"政府直聘",或被機構夸大宣傳成了體制內的招聘。
新畢業的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容易被"公務員"、"事業單位"等光環迷惑,忽視了合同細節中的風險提示,選擇臨時崗過渡本身沒問題,關鍵是要在做決定之前先了解自己所選擇的崗位,避免因為“被騙了”而后悔,影響個人職業生涯的規劃。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