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看見光明(ID:kjianguang)
5月14日,一段63歲女環衛工哭訴月薪1400元、大年初一仍需工作的視頻,再次將環衛工群體的生存困境推至輿論前臺。
當城市在晨曦中蘇醒時,這些"城市美容師"早已開始勞作;當萬家燈火亮起時,他們仍在街頭忙碌。
1400元月薪與63歲高齡的疊加,撕開了城市化進程中基層勞動者權益保障的深層傷口。
這不僅是個體的命運悲歌,更是制度設計與執行層面的系統性危機,我們確實該反思。
數據顯示,2025年全國垃圾處理公司環衛工人平均月薪僅3800元,較行業平均水平低69.2%。
而某地女環衛工1400元的月薪,甚至低于當地2210元的最低工資標準,暴露出政策執行的"腸梗阻"。
盡管湖南、江蘇等地明確要求環衛工工資不低于最低工資的130%,但基層單位常以"勞務外包""臨時工"名義規避責任。
這種制度性失守,使得環衛工群體成為城市發展中的"隱形貧困帶"。
有地方調研顯示,60-65歲城鎮低齡老年人中,環衛等部門招聘的臨時性勞務工達320人,且薪資普遍未達最低工資標準。
超齡勞動者因無法簽訂正式勞動合同,被排除在社保體系之外,形成"越老越窮、越窮越干"的困局。
某地區63歲女環衛工2萬元存款的"自豪",實則是老年貧困的縮影。
這筆錢僅相當于一線城市白領月均收入的1/3,卻要承擔孫輩教育、醫療應急等多重壓力。
環衛工日均工作時長普遍超過10小時,法定節假日加班常無三倍工資。
某地區曾發生61歲環衛工因清理車窗拋物被撞身亡事件,因未參保無法享受工傷待遇。
這種"高強度勞動+低風險保障"的模式,使得環衛工成為職業傷害的高危群體。
更值得關注的是,長期戶外作業導致超六成環衛工患有頸椎病、關節炎等職業病,而醫療保障的缺失進一步加劇了群體脆弱性。
全國72%的環衛工人為小學文化,40%年齡超過55歲。
這種人員構成源于城鄉資源分配失衡,農村養老金缺口,某地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僅307元/月,迫使老年人涌入城市從事低端勞動,而城市青年因薪資低、社會地位差普遍排斥環衛職業。
不過某環衛公司也有難言之隱:"年輕人寧愿送外賣也不愿掃大街,我們只能招60歲以上的農民工。"
這種"老齡化、低學歷、外來務工為主"的行業特征,折射出城鄉發展的深層次矛盾。
環衛作業市場化改革后,地方政府通過招標將服務外包給企業,但普遍存在"壓價競爭"現象。
某環衛項目經理透露:"政府給的服務單價每平方米不足5元,扣除設備、管理成本,留給工人的工資所剩無幾。"
這種模式導致企業為壓縮成本,大量使用超齡臨時工,規避社保繳納義務。
盡管有地方早在2010年就要求為環衛合同工辦理"五險",但現實中仍有大量臨時工未被納入保障體系。
盡管多地出臺環衛工權益保障政策,但執行效果參差不齊。
有的地方通過設立環衛工人法律援助工作站,累計協助追討工資47.3萬元,而有的地方仍存在薪資低于標準的現象。
這種政策執行的"溫差",反映出基層治理中責任落實的缺位。
更值得警惕的是,超齡勞動者權益保障長期處于法律盲區,60-65歲環衛工因無法認定勞動關系,勞動監察與仲裁難以介入,形成制度性保護真空。
但也有地區做得很有人性,是值得推廣和借鑒的。
湖州市"工資與CPI掛鉤"的做法,將環衛工基本工資設定為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150%,并每兩年調整一次。
江蘇宿遷、常州等地已將環衛工工資提升至最低工資的160%、120%,這種差異化策略值得推廣。
有的地方明確將高溫津貼、粉塵污染費等納入工資總額,避免"基本工資達標、實際收入縮水"的現象。
北京石景山區經驗就值得借鑒,將環衛工綜合工資(含加班、補貼)提升至4300-4500元/月,縮小與其他行業收入差距。
針對環衛工老齡化現狀,需創新社保制度設計。
一是允許超齡勞動者參加工傷保險,參照建筑行業"按項目參保"模式。
二是建立"環衛工專項養老基金",由政府、企業、個人按4:4:2比例出資,為超齡從業者提供基礎養老金。
三是推廣"以工代補"政策,將環衛工作時長折算為社保繳費年限,解決歷史欠賬問題。
比如黃南州通過政府代繳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發放離崗工齡補貼等措施,為超齡勞動者權益保障提供了有益借鑒。
淮北市通過引入1169臺專業設備,將機械化保潔作業率提升至95.3%,減少了環衛工人70%的作業量。
鹿城區則普及"人機結合"模式,投入2228輛小型電動作業車輛,覆蓋1936萬平方米區域,顯著提升作業效率。
有地方可在主干道全面推行洗掃車、抑塵車作業,僅保留背街小巷人工保潔,同時為環衛工人配備智能手環、反光警示服等防護裝備,將交通事故發生率降低50%以上。
漳州通過"關愛環衛工人三年行動計劃",累計發放幫扶資金超20萬元,推動關心關愛行動常態化。
鹿城區打造34個愛心驛站、解決280名環衛工子女入學問題,增強了群體歸屬感。
建議將環衛工人納入公租房保障范圍,設立"環衛工子女教育基金",并建立心理健康服務專線,緩解職業倦怠與社會歧視帶來的心理壓力。
環衛工群體的生存狀態,是檢驗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
當63歲的老人為1400元月薪在寒風中流淚時,我們需要反思的不僅是個體的命運,更是制度的溫度。
從漳州的法律援助工作站到淮北的智慧環衛指揮中心,從江蘇的機械化作業到黃南州的薪資動態調整,這些探索正在勾勒破局的路徑。
唯有將"城市美容師"的尊嚴寫入政策條文,讓每個勞動者都能體面勞動、老有所養,我們才能真正實現"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治理愿景。
正如那位女環衛工在視頻中哽咽的期待:"下輩子,想過幾天好日子。"
這不僅是她個人的祈愿,更是整個社會必須回應的時代命題。
在制度重構的征程中,我們需要以更大的決心和智慧,讓環衛工群體不再是城市發展的"邊緣人",而是共享發展成果的"主人翁"。
對話作者請添加微信:Vjiluju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