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方城縣的麥浪又黃了,收割機聲響成一片。今年這里的小麥可不一般,不少地塊畝產預計超1200斤。鄉(xiāng)親們站在田頭笑瞇眼,都說這收成比往年強太多。
要說為啥能豐收,科技幫了大忙,良種是頭一個功臣。
“鄭麥1860”“鄭麥366”這些好品種,抗倒抗病還高產。2022年趙河鎮(zhèn)就創(chuàng)過畝產1713斤的紀錄,今年博望鎮(zhèn)也跟得上。
除了種子,田間管理更是精細,農技員全程盯著呢。播種時趕上陰雨延誤,他們想辦法“以技補晚”,沒讓苗子耽誤生長。
冬季鎮(zhèn)壓控旺、配方施肥,春季“一噴三防”,樣樣不落。無人機飛防、土壤監(jiān)測這些新技術,讓老把式種地也有了新法子。
不過豐收路上也有難,去年部分麥田就遭了“白穗病”。土壤酸化、病害滋生,讓不少地塊減產過半,鄉(xiāng)親們心疼壞了。
好在后來推廣了土壤改良,專用肥配微生物菌劑,慢慢把地養(yǎng)好了。今年灌漿期又遇上低溫,可把人急壞了,好在有應急辦法。
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緩解了干旱影響,麥子總算挺過來了。
說到這兒,想起去年網上傳的“河南小麥畝產2500公斤”,那可太離譜了。
農業(yè)部門早就辟謠了,咱河南小麥平均畝產447公斤,最高900公斤左右。
這才是實實在在的數據,種地可來不得半點浮夸,得靠科學。方城作為產糧大鎮(zhèn),小麥種植面積13萬畝,總產量超1.
4億斤。
這數字背后,是無數農技員和鄉(xiāng)親們的汗水,也是國家糧食安全的縮影。當地土地流轉后,千畝以上種糧大戶有17戶,年輕人也愿意回來種地了。
從“人扛牛耕”到“智慧農田”,咱農業(yè)現(xiàn)代化步子邁得真不小。但也得想想,氣候多變帶來的挑戰(zhàn)可不少,今年低溫就是例子。未來怎么讓麥子更抗災,還得在品種和技術上多下功夫,不能松勁。
眼下麥子歸倉了,可種地的事兒沒個頭,得接著琢磨怎么種得更好。鄉(xiāng)親們都知道,“人勤地不懶”,加上科技助力,豐收才有盼頭。您說是不是這個理?
種地就得腳踏實地,半點虛的都不行。現(xiàn)在各地麥收陸續(xù)開始,不知道您那的麥子長得咋樣?
有沒有遇到啥天氣難題,又是怎么解決的?歡迎說說您的經驗。
種糧不易,每一粒麥子都飽含汗水,咱得珍惜這來之不易的豐收。
關注天氣變化,及時做好田間管理,才是穩(wěn)產高產的關鍵。后續(xù)咱會持續(xù)關注各地麥收情況,分享更多實用的種地技巧。
提醒大家,具體種植措施還得結合當地實際,科學調整才更有效。希望每塊田地都能豐收,鄉(xiāng)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