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前不久,一女子在貴州道真縣地下溶洞赤腳拍照,引發爭議。事發地點位于一處因水利工程意外發現的奧陶紀白云巖洞穴內,拍攝地點是一個罕見的白色晶花池。洞內穹頂高達百余米,鐘乳石潔白如冰晶,內部保存著擁有4.8億年歷史的“霧化沉積”地質奇觀,不少業內專家稱“品質絕無僅有”。
被稱“沉積物基因庫” 洞內晶花池十分罕見
巖溶洞穴,具有重要的生態保護價值。它們不僅是地下水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還對維持區域生態平衡和水循環起著關鍵作用,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重要意義。這名涉事女子違法了嗎?巖溶洞穴該如何保護?
事件發生在遵義市道真縣大磏鎮一處奧陶紀白云巖洞穴內。洞穴位于4.8億年的奧陶紀地層,水質純凈,被專家稱為“洞穴沉積物基因庫”,而洞內的晶花池更是十分罕見。
貴州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地球科學系教授 蔣璽:這種條件是很苛刻的,很多年的演化才形成了這種平衡,形成了這些進化,進去肯定是會有影響。人體的油脂、呼吸、微生物這些肯定都會對水體有影響,但是這種影響的程度還要經過科學評估。
事件當事人在接受媒體電話采訪時回應稱,她是作為縣招商對象,經文旅局同意進入洞穴的。道真縣文旅局證實了這一說法。記者近日實地探訪發現,洞穴入口已被封堵。
總臺記者 茍順庭:洞口已經把門焊死了,進行了物理硬隔離,不能再進入了。
道真縣自然資源局局長 廖國興:4月10日以后就沒有人進入洞內了,4月14日到16日采取了硬隔離措施。
這個地下溶洞在2016年修建水渠時被發現。2025年4月初,科考隊員進入洞內開展了一次近20個小時的考察后,發布了一份關于這個洞穴的報告。報告上既說明了洞穴的寶貴價值,還揭示了其生態脆弱性,發出了亟須加強保護的呼吁。
據了解,共有三個洞口能進入洞內,當地政府不僅對這三個洞口全部進行了硬隔離,還安裝了紅外攝像頭。
大磏鎮黨委書記 李曙光:如果有人進來科考,必須得到縣人民政府審批批準。
全面摸排分類整治 加強巖溶洞穴保護
這個地下溶洞從2016年修水渠被發現到最近被媒體關注,中間相隔多年。在洞穴探險人員發布專業的科考結論前,公眾可能也不太了解這個溶洞的價值,保護意識可能也很難跟上。事發地下溶洞并不屬于公開的風景名勝區,也不屬于當地的自然保護區,所以追責所依據的條款或者規定目前尚有空白。不過,目前,貴州正針對巖溶洞穴在全省范圍內全面開展摸排,建立問題清單,實行分類整治。
擁有典型喀斯特地貌的貴州,巖溶洞穴總量占全國30%以上。貴州省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印發了《全省加強巖溶洞穴資源管理和生態保護工作實施方案》。
貴州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副處長 董理:計劃在2025年,我們基本摸清全省巖溶洞穴的類型、數量、環境狀況等基本情況。然后分類建立原生的洞穴、開發利用的洞穴或者突出環境問題的三類洞穴的三張清單,實行分類整改,力爭到2027年取得積極的成效。
對于新發現的非常有價值的洞穴資源,在保護與開發的問題上,專家也給出了建議。
蔣璽:首先對洞穴第一步肯定要保護起來,再組織研究力量對洞穴的開發做一個評估,到底適不適合開發,到底適合到哪種程度的開發,開發手段怎么來做。
蔣璽建議,通過數字手段進行展現,這樣既保護了地下溶洞,又滿足了大家對地質遺跡的好奇心。
蔣璽:這些沉積物,其實都是地質遺跡資源,這個資源是不可再生的,也是自然留下來給我們人類寶貴的財富。我們不是說發現了就一關了之,可以通過一些虛擬的手段,通過一些精美的圖片、視頻把它展示出來,這個也沒問題,但是保護肯定是放在首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