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曉惠 通訊員陶淑蔚 安興龍 何健宇
“飛閣俯長橋”殘碑。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北宋紹圣四年(1097年)至元符三年(1100年),蘇軾謫居海南期間,留下諸多詩篇軼事,成為海南珍貴的精神文化遺產。今年4月,為配合第三屆中國(海南)東坡文化旅游大會,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澄邁縣通潮閣遺址開展考古勘探,發現“飛閣俯長橋”殘碑。
該碑底部殘存榫頭狀結構,無碑座,殘高66厘米,寬63厘米,厚約7.7厘米,由火山石單面陰刻楷書而成,雖上半部分缺失,但93字的清晰碑文仍透露出重要信息。碑文不僅提及“前澄江,后邁嶺”的澄邁自然環境,還引用東坡“飛閣俯長橋”詩句。
據了解,通潮閣是蘇東坡南渡北歸途中的重要一站。1100年6月,蘇東坡渡海赴廉州前夕,曾在澄邁通潮閣停留,并寫下《澄邁驛通潮閣二首》,其中“倦客愁聞歸路遙,眼明飛閣俯長橋。貪看白鷺橫秋浦,不覺青林沒晚潮”,描繪了北宋時通潮閣“飛閣俯長橋”的景致。
從南宋至明清,通潮閣不斷出現在文人墨客的詩詞碑刻中,但其建筑歷經滄桑,明代正德年間已然傾塌,晚清隨著澄邁縣治遷移,老城逐漸沒落,通潮閣原址更是難覓蹤跡。
經考證,這塊殘碑寬度與道光十六年《通潮飛閣碑》一致,而碑文中“吳邑侯”成為破解立碑年代的關鍵。通過查閱光緒三十四年《澄邁縣志》等史料,考古人員推斷“吳邑侯”極有可能是康熙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1683—1687年)任澄邁知縣的吳世焜。吳世焜上任后積極修繕文廟、城隍廟等,根據史料記載其憂心邑中破敗、文運不興,與殘碑中“運不昌”等內容相符,由此推斷,殘碑刻立時間可能為吳世焜上任的第二年,即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年(1684年)。
多年過去,澄邁老城諸多古跡湮滅,這塊記有“飛閣俯長橋”的殘碑顯得尤為珍貴。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塊殘碑不僅為追尋東坡足跡、追溯通潮閣歷史變遷提供了新線索,也讓人們得以窺見古代澄邁的人文風貌。目前,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正在對這塊殘碑開展進一步的保護與研究工作。未來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推進,通潮閣背后更多的歷史謎團有望被揭開,助力東坡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