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這首《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是蘇軾在黃州貶謫期間寫下的千古絕唱。那天深夜,他醉醺醺地摸回家門,卻發現家童鼾聲如雷,敲門不應。換作一般人早該火冒三丈,可這位 “東坡居士” 倒好,干脆拄著拐杖走到江邊,聽起了滔滔江水聲 —— 這一聽,竟聽出了人生的大境界。
黃州三年:蘇軾的 “心靈重生之旅”
元豐三年(1080 年),因 “烏臺詩案” 險些喪命的蘇軾,帶著滿身傷痕來到黃州。這個長江邊的小城,成了他人生的轉折點。初到黃州時,他也曾寫下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的孤寂,但三年后,他卻在江邊悟出了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的灑脫。
這三年里,蘇軾經歷了什么?他開荒種地,學會了自給自足;他夜游赤壁,寫下了《赤壁賦》;他與朋友飲酒作詩,在山水間找到了心靈的寄托。正如四川大學伍曉蔓副教授所說,黃州時期是蘇軾 “心靈成長” 的關鍵階段,他從怨憤走向超脫,最終形成了獨有的曠達風格。
蘇軾的 “自洽方案”:被貶黃州如何治愈現代人的焦慮
在這首詞里,最耐人尋味的是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蘇軾在問:我們的身體和靈魂,究竟屬于誰?為了功名利祿奔波忙碌,何時才能真正為自己而活?
這種困惑,放到今天依然戳中人心。現代人每天被 KPI、房貸、車貸壓得喘不過氣,“內卷” 成了常態。但蘇軾的 “躺平”,不是消極逃避,而是一種主動選擇的生活態度。他在《定風波》里寫的 “一蓑煙雨任平生”,正是面對生活風雨時的灑脫。
蘇軾的 “自洽方案”,總結起來就是三個字:不比較、不計較、不執著。他在黃州發明東坡肉,把貶官生活過成了美食探索;他夜游赤壁,在江風中領悟天地境界;他與農夫、僧人交朋友,在煙火氣中找到心靈慰藉。這種 “擺爛哲學”,實則是一種高級的生命智慧。
小舟從此逝:在喧囂中尋找心靈的棲息地
詞的最后兩句 “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堪稱神來之筆。深夜的江面風平浪靜,蘇軾突然想駕著小船,從此消失在江海之中。這不是逃避現實,而是在尋找心靈的自由。
現代人何嘗不需要這樣的 “小舟”?或許是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或許是一個安靜的閱讀角落,又或許是一項能讓自己沉浸其中的愛好。在這個充滿焦慮的時代,我們需要給自己留一片 “江海”,讓心靈得以棲息。
蘇軾的這首詞,就像一面鏡子,照見了古今人們共同的困惑與追求。他用自己的人生告訴我們:真正的 “躺平”,不是放棄努力,而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當我們被現實壓得喘不過氣時,不妨學學蘇軾,拄著拐杖去江邊聽聽 “江聲”—— 說不定,就能在濤聲中找到屬于自己的 “小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