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14 日,中蒙之間的第二條跨境鐵路正式破土動工。蒙古國總理奧云額爾登親自現身開工儀式,在致辭時,他特意提到一個關鍵信息:蒙古國將積極參與中俄之間關于鐵路、天然氣管道建設的三方合作項目。熟悉地緣政治的人一聽就知道,這番表態背后,指向的正是擱置十余年的 “西伯利亞力量 2 號” 天然氣管道計劃。
這條管道可不簡單。按照最初設想,“西伯利亞力量 2 號” 將串聯起中國、蒙古國和俄羅斯,把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的天然氣,通過蒙古國輸送到中國。但這個項目從提出到現在,整整卡了十年。中國對管道過境蒙古存在顧慮,畢竟線路維護、成本分攤都是難題;俄羅斯卻打得一手好算盤 :既能通過管道加深對蒙古的能源控制,又能借道擴大對華供氣;蒙古國也盤算著靠過境費大賺一筆。三方各有想法,談判自然陷入僵局。直到俄烏沖突爆發,俄羅斯急需開拓中國天然氣市場,才讓項目有了松動的跡象。
真正值得玩味的是,這已經是蒙古國在短短一年內,第三次改變對 “西伯利亞力量 2 號” 的態度。
去年,蒙古國發布的 “2028 年前行動計劃” 白皮書里,突然沒了 “西伯利亞力量 2 號” 的蹤影。要知道,往年的規劃里,這個項目都是重點內容。消息一出,西方媒體都在大肆報道。明眼人都發現,蒙古國態度轉變,和 2023 年與美國簽署的稀土合作協議脫不了干系。蒙古國地下埋著巨量稀土資源,美國盯上這塊肥肉后,拋出合作橄欖枝。比起中俄天然氣管道這種 “不確定的買賣”,蒙古國顯然更想抱緊美國大腿,先把眼前的稀土生意做起來。當時不少分析都認為,蒙古國恐怕是徹底放棄參與中俄管道項目了。
誰也沒想到,劇情在今年 3 月突然反轉。蒙古國第一副總理甘圖穆爾接受媒體采訪時,話鋒一轉:“只要中俄達成協議,我們愿意合作,還能加快項目推進。” 這態度 180 度大轉彎,讓外界摸不著頭腦。仔細一琢磨,背后又是美國政壇的變動在作祟。特朗普上臺后,一貫喜歡推翻拜登時期的政策。蒙古國和拜登政府簽的稀土協議,隨時可能變成廢紙。為了給自己留條后路,蒙古國只能重新向中俄示好,試圖兩頭下注。但尷尬的是,當時中俄對這番表態根本沒搭理,讓蒙古國碰了一鼻子灰。
4 月,中國駐俄大使張漢暉公布了一個新方案:中俄天然氣管道二號線將從俄羅斯遠東的后貝加爾斯克,直通中國滿洲里,直接繞過蒙古國。雖然中俄沒明說這就是 “西伯利亞力量 2 號” 的替代方案,但信號已經足夠明顯 —— 沒了你蒙古,我們照樣能把管道修起來。這個消息讓烏蘭巴托慌了神。要知道,一旦管道繞開蒙古,蒙古國不僅損失巨額過境費,還可能徹底失去在中俄能源合作中的話語權。
更關鍵的外部變量來自中美關系。5 月,中美在瑞士會談并發布聯合聲明,釋放出關系緩和的強烈信號。這讓蒙古國意識到,國際局勢又變天了。緊接著,借著中蒙鐵路開工的契機,蒙古國總理奧云額爾登當著中方人員的面,再次調整態度,從 “愿意合作” 升級成 “積極參與”。短短一年,從 “不再考慮” 到 “愿意合作”,再到如今的 “積極參與”,蒙古國的三次改口,活脫脫一部現實版的地緣政治 “變臉大戲”。其實這也說明了,蒙古國的 “第三鄰國” 戰略,已經玩不下去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