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常熟市南隅沙家浜鎮,原名橫涇公社,是個地處偏僻、河蕩如網、交通閉塞的地方。這里有一座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入口處矗立著一面巨幅花崗巖照壁,上面鐫刻著這樣一段文字:“沙家浜的意義在于,在滬寧鐵路武進以東直到上海地區(江南東路)能否建立抗日根據地,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發展壯大人民抗日武裝力量……”原來,抗日戰爭時期,沙家浜一帶是蘇(州)、常(熟)、太(倉)抗日游擊根據地的中心,我英勇的新四軍在這里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其中,新四軍6師18旅便是最典型的一支部隊。
我們從當年流傳在這支部隊18旅的軍歌可以看出:“陽澄湖畔,虞山之麓,五年前的嚴冬,三十六個傷病員,舉著共產黨的旗幟,在暗影籠罩著的魚米之鄉,埋著頭流著血啊流著汗,辛苦地耕耘著被野狗蹂躪的田園……”當年的流血犧牲換來了今天的和平生活,36個傷病員作為一個血染著名字的英雄集體,他們中有的連姓名都未留下就獻出了生命。但是,人民并沒有忘記他們,藝術家們正是在這種革命史實的啟發下創作《沙家浜》的,36個傷病員被藝術地移植到了《沙家浜》中,講述新四軍英雄與當地群眾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擺出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砌起七星爐,全靠嘴一張……”的優美唱腔,經典的“智斗”唱詞,與劇中春來茶館的老板娘阿慶嫂熱情大方、善于言辭,八面玲瓏,這名新四軍發展起來的地下工作者,機智沉著、膽大心細,巧妙地在敵人之間周旋。阿慶嫂掛紅燈傳信息、茶坊智斗刁德一,以及縣領導假扮江湖醫生開藥方授計、新四軍假扮戲班大鬧婚宴活捉胡傳魁等情節,不僅帶有濃厚的民間傳奇色彩,也展現了她的英勇與智慧,瞬間喚起人們對那段崢嶸歲月的記憶。
樣板戲《沙家浜》在特殊的年代風靡一時,而作為新四軍第18旅為原型進行改編創作的,當時擔任十八旅旅長兼政委,建國后授予開國中將、后來又擔任過副總參謀長兼北京衛戍區司令員等重要職務的溫玉成,因劇中英雄形象的崛起,到后來職務跌宕起伏,到了晚年回憶低谷時說:被謝富治耍了一把。那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溫玉成,江西興國長岡鄉長岡村溫屋組人,他的老家長岡鄉,因境內有一座長條形的山岡而得名“長岡”,興國最大的河流瀲江支流東河在長岡境內,江直水長,這個村曾經出現過不少的英雄人物,早在清代的時候,村里曾經走出過一位與馮子材一道取得“鎮南關大捷”的提督將軍鄒復勝、光緒年間的江南提督建威將軍李占椿、清末書法家、參與康有為“公車上書”、先后任國民政府代理內務部長、江西省長的謝遠涵,小時候生長在這里的溫玉成非常崇拜的就是這些英雄人物。
不過,溫玉成的家境十分貧寒,盡管家庭條件不好,但他的父母仍然盡力讓他接受教育,并送他進入私塾學習。然而,在他10歲時,父親去世,家庭陷入困境,眼看要輟學時,幸好在村里任教的伯父作保,溫玉成才得以免費進入小學讀書,不過,平靜的生活沒能持續太久,他十幾歲的那一年,村里組織的農會遭到反動派的無情鎮壓,一天傍晚,剛打柴回家的溫玉成,發現伯父、祖父等家人被五花大綁在自家門口。他急忙扔下柴禾,在鄉親們的掩護下逃進山里。當晚,他和其他逃出來的村民躲在山中,看著村子方向火光沖天,濃煙滾滾。敵人撤走后,他回家一看,三間房子被燒得只剩框架,家里人也被抓走了。
崇拜英雄人物和家庭遭受巨大變故的溫玉成,懷著對反動派的刻骨仇恨,毅然報名參加紅軍,從此走上一輩子為之奮斗的革命道路。在紅軍的隊伍中,由于他有點文化,安排的具體工作是擔任宣傳員,寫標語、發傳單,他膽大心細,執行任務從不拖泥帶水,每次都能超額完成上級交辦的任務,很快就得到上級領導的賞識,19歲那一年,他便提拔為紅八軍團直屬隊總支記,成為一名紅軍的團級干部,并跟隨大部隊參加了著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不幸的是在長征途中湘江之戰中,紅八軍團在快要渡湘虹時,渡江的浮橋被敵人炸毀,又沒有部隊牽制敵軍,冒險趟齊腰深的水過湘江,撤退的路被敵人封鎖,紅八軍團被桂軍重重包圍。桂軍一部從紅八軍團中央穿插,將全軍攔腰切斷,部隊組織混亂,士兵分散,指揮體系無法運作。面對敵人炮彈的轟炸、飛機的掃射,幾乎沒有還手之力,跟活靶子一樣。但英勇的紅八軍團將士們勇敢無比,與敵軍激烈交戰,用身體抵擋敵人的猛攻。即便受傷嚴重,他們也毫不退縮。有的戰士被子彈擊穿身體,仍緊咬敵人不放。有的戰士腿被炸斷,卻仍拉響手榴彈與敵同滅。
紅八軍團渡過湘江之后,清點人數,這支長征出發時10900人的紅八軍團,戰斗人員只剩下600多人,加上挑夫和勤雜人員全算一起也只千人,戰損率達90%。隨后的黎平會議上上級決定,紅八軍團建制和番號取消,軍團長周昆,政委黃甦、政治部主任羅榮桓另行安排工作,剩下的人并入紅五軍團,時任紅八軍團直屬隊總支記的溫玉成屬于平調,任命為紅五軍團騎兵團政委。
是金子放到哪里都發光,溫玉成生得壯碩,目光炯炯,更兼具對上級命令絕對服從的軍人品質,在紅五軍團他很快就得到軍團長董振堂的認可,懋功會師后,隨部編入以紅四方面軍為主的左路軍中。隨后擔任紅五軍團騎兵團政委。踏上悲壯的西征之路,他與馬家軍浴血奮戰,高臺城保衛戰的慘烈至今令人動容,面對敵人的瘋狂進攻,他組織軍民加固城墻、打造武器,與戰士們并肩作戰,最后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紅五軍也像湘江之戰的紅八軍團一樣全軍覆沒。
溫玉成在高臺親眼目睹了軍長董振堂壯烈的犧牲,他當時稍微幸運,拖著一條傷腿突了出去找到紅30軍,只是隨后紅30軍也被敵人擊敗,這次溫玉成就也被俘虜了。受此磨難他依然保持冷靜,暗中聯絡了很多勇敢之士,在一個晚上趁著敵人守備松懈,組織起來挖開屋墻跑了出去。經過40多天的艱苦跋涉,溫玉成終于在鎮遠找到了援西軍,成功歸隊。歷經二次全軍覆沒,均能安全脫險,這不得不說是生命的奇跡,九死一生的溫玉成可以算是非常幸運的。
歷經千難萬險的溫玉成回到延安進入抗大學習,短短半年時間,他在思想和軍事素養上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隨后,他被分配到新四軍,先是擔任組織科科長。從這個時候起,溫玉成開始獨當一面。1938年底,他奉命率軍前往皖北長江邊擴軍籌款。經過幾個月的努力,他把兩個營擴充為四個營,還籌到了一批抗戰經費。
溫玉成執行任務有一個顯著特點:堅決、不打折扣。上級交代的事情,他一定想辦法完成。隨后他被調往江南搞敵后游擊。蘇南地區土匪眾多,盤踞的不僅僅有日軍、偽軍,還有很多雜牌武裝,他們禍害一方,對根據地更是虎視眈眈。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胡肇漢,也就是《沙家浜》里胡傳魁的原型。此人在當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臭名昭著,同時,胡肇漢經常以“清鄉”的名義勾結日軍,魚肉百姓,糾集偽軍騷擾新四軍,雙方摩擦不斷。
為此,溫玉成決定殺殺這幫壞蛋的囂張氣焰,他一面組織發動當地群眾,重新建立地方政府,堅持游擊作戰,打開反“清鄉”的新局面。他設計了一個圈套,迅速部署部隊,在陽澄湖畔的蘆葦蕩里設下埋伏,將胡肇漢和日軍引入埋伏圈,此時,溫玉成一聲令下,伏兵四面八方涌出,將胡肇漢和他的手下緊緊圍住。戰斗迅速而果斷,胡肇漢的部隊被打得潰散,他經過激戰,日軍指揮官被擊斃,胡肇漢僥幸逃脫,數百人陣亡,同時繳獲了大批武器彈藥,從此再不敢挑釁新四軍。
經這次著名的戰斗后,溫玉成所部越來越強大,再加上他率領這支部隊后來進軍東北,迅速建立了一支近萬人的部隊,參與了著名的四平攻堅戰和三下江南戰役,溫玉成展現了他卓越的追擊能力,人送外號“鐵腳師長”。在一次夏季攻勢中,溫玉成率領獨立二師追擊國民黨暫編21師。他判斷敵軍并非有序撤退,而是潰不成軍,于是果斷下令全速追擊。在接下來的進軍全國,還有抗美援朝時他率部入朝參戰。40軍是最早入朝的部隊之一,打響了志愿軍的第一仗,他立下了赫赫戰功,最后授予開國中將。
溫玉成從軍這么些年,使隊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最后取得全面勝利,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正是革命事業從一個勝利走向不斷勝利的縮影,也正是他戰無不勝的經歷,領導的18旅為藍本激發了樣板戲《沙家浜》的創作靈感。全國知名的樣板戲《沙家浜》公映之后,進一步彰顯了他們的英勇事跡。他也自然成為樣板戲中的一位舉足輕重的原型人物。
全國解放之后,擔任的職務一直是廣州軍區副職的他,在特殊年代鑒于溫玉成與樣板戲有關聯,被當時的旗手點名,被正式任命為大軍區正職的軍委副總參謀長,主管訓練、作戰和通信,并且又兼任北京衛戍區司令,在一眾開國中將中擢升最快的一位,當時,與他搭襠擔任北京衛戍區政委的是謝富治。兩人其中有一項重要的任務便是“樣板團”的管理工作,不過,旗手明確指示,管事樣板團的具體工作的原則是要少干涉藝術創作,專注于為八個樣板團提供堅實的后勤支持,確保它們的正常運作與發展。
謝富治,湖北紅安城關鎮豐崗謝家垱村人,家庭十分貧窮,小的時候,他放過牛,種過地,喂過豬,也時斷時續地讀過私塾。11歲那年,就拜同村的一個木匠師傅為徒,走村竄戶干起了木匠。青年時期,他頭腦活絡,也很勤奮,因做木匠活天天在外面走,后來參加農民協會,打土豪、分田地,這里鬧起了革命,并爆發了舉世聞名的黃麻起義,謝富治參加工人糾察隊,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在紅四方面軍任排長、副連長、宣傳隊隊長、連政治指導員,參加了鄂豫皖蘇區反“圍剿”,從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謝富治中等個頭,國字臉。濃眉大眼,鼻圓嘴闊。露齒甚溫和,閉嘴極嚴肅。眼光銳利,精瘦能干。他老家人稱,謝富治機智、聰明、和超強的觀察力著稱。當時,在紅四方面軍時,謝富治擔任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提出‘要勇于懷疑一切’的口號,得到張國燾高度贊許,張夸獎他是‘尖銳的錐子’。”
后來張倒臺時,謝富治稱被他蒙蔽,在中央公開發布的文件中明確寫道:"張國燾對待上指示始終表里不一,明里一套暗里一套。"他的思想轉變的力度和速度都相當顯著,具有典型性。他的這一轉變,對于幫助四方面軍的同志們認清事實真相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因此也得到了上級領導的高度認可,稱贊他具有光明磊落的態度,面對錯誤不畏懼,敢于及時糾正。隨后,謝富治被委任為129師385旅的政委。該旅的旅長陳錫聯,正是謝富治的老鄉。陳錫聯在一年前的陽明堡戰役中一戰成名,迅速成為我軍年輕將領中的佼佼者,聲名遠揚。
接著,謝富治被任命為太岳軍區副司令員,自此與陳賡展開了長達七年的并肩作戰。他們指揮的部隊后來被稱為"陳謝兵團",這支勁旅在解放戰爭初期與劉鄧大軍、陳粟部隊齊頭并進,共同向中原地區挺進,并獨立負責一個關鍵戰略方向的重大使命。淮海戰役結束后,中原野戰軍重組為第二野戰軍,謝富治與老搭檔陳錫聯再度攜手,出任二野第三兵團政委,率部從長江北岸一路南下,直抵云南。戰后,第三兵團駐防云南,謝富治身兼數職,既是云南省委第一書記,又擔任昆明軍區司令員兼政委,成為當地最高領導人。后來調到北京,與司令員溫玉成成為搭襠。
本來,司令員和政委針對管理樣板戲這項工作,理論上是以做思想工作為重的政委擔任,一般的情況下,這類事情政委身份具有決策主導權,溫玉成在涉及“樣板戲”的管理工作中需向謝富治匯報,但由于溫玉成是紅極一時樣板戲《沙家浜》的主角,這事便又是反轉,上面交待樣板戲的事情全都找溫玉成,有一回來了一條指令,要求給“樣板戲”全部成員發放軍裝,同時為樣板團鋪設軍用通信線。
要知道,那年月的軍裝是身份的象征,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的紅旗掛兩邊”,要部隊給他們發軍裝、裝通信線路,他認為劇團工作人員不是軍隊編制,更不是入伍的軍事人員,同時,劇團不是軍事場所,不能安裝軍用通信線,顯然是不合規定,原則性極強的溫玉成自然是一口回絕。
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后來“樣板戲”劇團出了事情,上級對此非常生氣,揚言要一查到底,這時政委謝富治找到司令員溫玉成提議,他們一起給上級寫份檢討,由于他工作忙,便讓溫玉成起草,之后二人一起簽字遞上去,此事就能“過關”了。溫玉成認為謝治富的話有道理,認真寫了一份檢討交了上去,溫玉成認為謝治富的話有道理,認真寫了一份檢討交了上去。
本來,這“檢討”的事要是分主次來說,政委是第一責任人,司令員頂多也是第二責任人。偏偏這檢討交上去之時,謝富治根本沒有在檢討人處簽名,而是在檢討書的頁眉處寫下了自己的名字。這就導致本來是兩個人的過錯,溫玉成一個人背了黑鍋。果然這份檢討被人當成是溫玉成的“小辮子”,此后不斷遭受攻擊,還調離了現有工作崗位,接下來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中,溫玉成卷入漩渦,進入人生的低谷。
所幸守得云開見月明,撥亂反正之后,上面給他作出了結論:“辦過錯事,說過錯話,不給予處分,恢復大軍區副職待遇。”溫玉成最終平安走出了人生漩渦,再回首一切仿佛一場夢。戎馬一生歷經坎坷的溫玉成晚年回憶道:“要不是當年棋差一招,檢討書簽字一事被謝富治耍了一把,何至于有如此遭遇呢?要怪,只能怪謝富治心術很深,我著了他的道。”
溫玉成夫人宋琬明回憶:老溫這人實在得很,從不耍心眼,也不會看人下菜碟,所以總被人占便宜、欺負。他除了帶兵打仗,其他方面的事完全不懂。不過,溫玉成的一生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歷史。他從一個貧苦農家少年成長為一名紅軍將領,從戰場上的英勇指揮官到政治斗爭中的犧牲者,最終在晚年回歸平靜。他的經歷不僅反映了個人命運的無常,也讓人看到時代的風云變幻。
1989年10月29日,溫玉成因病逝世,享年74歲。上級給他的評價是:他把畢生的精力貢獻給了革命事業。學習努力,英勇善戰,大膽果斷,不怕犧牲;他事業心強,工作積極,埋頭苦干,勇于進取,生活儉樸,實事求是;他始終保持和發揚艱苦奮斗的政治本色和優良傳統。他的骨灰安葬在距離他成名的沙家浜鎮百公里開外的江蘇鎮江茅山新四軍紀念館,他的英雄事跡與《沙家浜》的動人故事一樣,深深地烙印在一代人的心目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