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和諧、熱愛歷史、在校表現良好的13歲男孩,為什么會殘忍殺害同校女生?
類似的問題常常出現在未成年犯罪事件發生后的社交媒體上。人們義憤填膺,不理解天真可愛的兒童怎么會對同齡人訴諸暴力。這個問題同樣是我們今天想跟大家聊的電視劇《混沌少年時》的主題。
近日,Netflix英劇《混沌少年時》一經播出,就成為英國首部登頂每周電視收視率榜首的流媒體劇,拿下Netflix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收視率第一的位置,目前豆瓣評分8.7。
英國首相基爾·斯塔默公開表示,自己和兩個孩子一起觀看了這部劇,并深受觸動。這部劇即將在英國所有中學播放,并配套提供老師、家長和監護人的陪看指南。《倫敦時報》評價它是“每位家長必看的電視劇”;《衛報》則說“《混沌少年時》會令所有父母恐懼”。
受該劇影響,英國中小學計劃開設反厭女課程,內容包括“支持健康的人際關系”和“表達與理解界限”等等。
僅僅4集,每集50分鐘的電視劇居然能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其背后可能是全世界在面對未成年犯罪時的茫然與無措。
《混沌少年時》并非一部犯罪懸疑劇。因為在高中女生凱蒂被殺害的12小時內,警方就鎖定了兇手——凱蒂的同學杰米。在全劇4集的篇幅內,杰米的父母、治療師和負責此案的警察都想要找到背后的真相。
所謂的真相不是誰殺了人,而是“為什么我們的孩子變壞了?”
證據確鑿的案件,年僅13歲的殺人犯
清晨,一群荷槍實彈的警察了闖入一棟普通民宅,迅速鎖定了目標,全自動步槍對準的卻是一個13歲的叫杰米的男孩,這個家的小兒子。
矮小瘦弱的杰米臉上滿是不知所措,甚至還嚇尿了褲子。這個孩子被控告捅了14歲的同校女生凱蒂7刀,并將其殘忍殺害。
杰米房間墻紙上的破損處,剛好形成了一把匕首的形狀。
接下來,在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下,觀眾如同觀看紀錄片一般跟隨杰米走進警察局、被護士檢查身體、在律師和父親的陪同下接受警察的審訊。杰米反復告訴警察和父親,他沒有殺人;抽血時,他甚至會害怕看針管。
走入審訊室前,父親慎重地問杰米:“兒子,我只問你這一次,不管你說什么我都會相信你,你做什么了嗎?”
杰米惶惶不安:“我什么都沒有做。”
父親相信了:“那我們就什么都不用怕。”
在今天的社交媒體上,“他只是個孩子”成了流行語,用來諷刺公共空間里令人頭疼的熊孩子和為他們開脫的家長,但在那一刻,面對脆弱的杰米,觀眾和父母都心存疑慮:他只是個孩子,他真的殺人了嗎?
期待反轉的觀眾失望了,這次案情十分簡單,經驗豐富的律師一眼看出,警察應當已經掌握了豐富的證據,才敢如此大張旗鼓地抓人。最后,警察播放了男孩捅死女孩的監控畫面,一切無可辯駁,塵埃落定。
父親不敢相信地捂住了自己的臉,杰米看了看父親,什么也沒有說。
隨即也留下了一個問題:為什么杰米會舉起屠刀?
盡管證據確鑿,負責杰米案件的警官沒能找到杰米殺人的原因,他翻遍了杰米、與杰米要好的同學和凱蒂的社交媒體,看到他們互相評論的心形emoji(表情符號),疑心這兩人經常互動,應該是好朋友,但杰米并不承認。
警官只好來到杰米的學校,這是一所充滿著“嘔吐物、卷心菜還有手淫體液混在一起的氣味”的校園。警官的兒子也在這里讀書,還經常找理由不去上學,但他從未問過孩子到底是在懼怕學校里的什么。
學校里的老師大多滿臉疲憊,沒有什么教書育人的心思,身上都是濃濃的班味。比起跟這些難以溝通的孩子正面交流,老師更傾向于給孩子放網課。審訊中,杰米曾說自己最喜歡歷史,但歷史老師卻說他跟杰米并不熟。
警官就像無頭蒼蠅一樣去到每間教室,希望得到一些線索,收獲的則是同學們對這件事的不屑與調侃。這里每個孩子都拿著手機,看到人打架會選擇第一時間拍下來,聽到杰米被抓,會興奮地大喊“居然真的是他干的!”
警察在學校里什么也問不出來
在青少年面前,成年人總是對死亡與暴力諱莫如深,殊不知這些孩子了解得早已足夠深刻。
警官對兒子說:“你應該清楚,有些事情我不能跟你透露太多。”兒子卻對父親的遲鈍一臉無語:“這里的每個人都比你以為的要知道更多。”
看不下去父親的一無所獲,警官的兒子忍不住站出來,重新解讀了一遍杰米社交媒體上的emoji——那些讓警官誤以為杰米和凱蒂是朋友的表情,原來全是含義豐富的侮辱性詞匯。
憤怒而絕望的男性
紅色心形代表“愛”;紫色心形代表“性饑渴”;黃色心形代表“我對你有興趣,但不是性方面”;橙色心形代表“一切都會好的”……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炸藥”和“滿分”兩個符號。
炸藥符號代表“紅色藥丸”。紅藍藥丸原本是電影《黑客帝國》的隱喻,主角需要在紅色和藍色藥丸中選擇其一,紅色意味著看清世界的本質,藍色意味著繼續活在夢幻的泡沫中。
成年人一開始無法理解符號背后的含義
可一群十幾歲的孩子想要看清的“世界的本質”是什么呢?
這其實是Incel群體使用的黑話。Incel是“非自愿獨身者(involuntarily celibate)”的縮寫。
1993年,加拿大女孩阿蘭娜為渴望擁有親密關系的單身人士建立了這樣一個線上交流網站,本意是鼓勵較晚才有性經驗的人們自我表達。
但隨著20-30歲男性成員涌入,網站出現了許多因為愛而不得辱罵異性的言論。網絡上的“Incel”也漸漸成為一個對異性由愛生恨的人群的代名詞,大多指男性。
近年來,與“Incel”有關的暴力血腥事件在全世界屢見不鮮。
2020年,一名年僅17歲的未成年人在加拿大多倫多一間色情按摩店里殘忍殺害了一名24歲的女性。
究其原因,是他在生活中無法吸引異性,企圖用暴力手段“征服”和“報復”女性。而后,加拿大警方把這次指控升級為恐怖主義活動,這是首次將厭女犯罪認定為恐怖主義。
Incel群體認為,這個“世界的本質”充斥著“政治正確”,女性力量大行其道,男性成為了真正的受害者。在Incel論壇中,PUA、厭女、顏值至上成為主流觀點。
英國作家勞拉·貝茨臥底網絡社區,發現這樣的理論對于那些內心懷有怨恨和憤懣的人具有最直接的吸引力。
一個加入了非自愿獨身論壇的男性亞歷克斯告訴勞拉,他一開始以為這只是一個由很多因為單身而過得不開心的男性組成的社群,他也屬于這類男性。
很快,他被“灌輸了世界的真相”:是這個社會欺騙了他,讓他認為男性是掌控者,但實際的他卻處于食物鏈的底端,真正享有特權的是女性。
“在這種世界觀中,一個失意的男性是被女性和少數族裔剝奪了權利的受害者。你在情場上并不走運,你是否會因此感到氣憤?但這不是你的錯,全是‘她’的錯。準確地說,所有女人都難辭其咎。”
而“滿分”符號同樣意義重大。它代表著Incel圈子中有名的“二八定律”,即“最具吸引力的前20%的男人享有社會里80%的性愛機會”,這意味著男性中只有20%可以獲得女性的青睞,而剩下的人只有充當“舔狗”才能獲得性愛機會。
警察的兒子給父親解釋“二八定律”
13歲談論性還為時過早,杰米也尚未深入交往過女性,但這套理論早已是同學中心照不宣的真理,他的殺人動機隨之浮現:
文弱的杰米被凱蒂嘲諷是一個“Incel男”(類似中文語境下的“屌絲”),面對這場針對他的網暴,羞恥又憤怒的杰米捅死了凱蒂。
但杰米為什么如此憤怒?他對男性與女性了解多少?
隨著女心理醫生布里奧妮與杰米的對話深入,我們發現,校園霸凌只是這個故事最淺表的一層。
有毒的男子氣概
心理醫生與杰米討論的主題是“男子氣概”。
美國社會學家邁克爾·基默爾提到,如果你去任何一個小孩玩耍的地方,只需要問一個問題,就能讓他們打起來——“你們這誰是娘娘腔?”男孩們會相互指責,最后被推舉為娘娘腔的男孩要么用拳頭反擊,要么哭著回家。
男子氣概,這種被社會塑造的氣質常被認為是男性與生俱來的。“男孩對自己的男子氣概并不確信,這逼迫男孩們需要不斷證明自己。”
杰米十分享受成年的女心理醫生在他面前流露出恐懼的神情
想證明自己是一個優秀的男人,父親原本是可以參考的榜樣,但杰米的父親經濟條件一般,“不過是一個修馬桶的工人”,而他自己身形瘦弱、運動能力不佳、還是一個處男,這些都讓他的“男子氣概”大打折扣。
這折射出男孩自出生以來就會聽到三個謊言:
第一,運動能力等同于男子氣概。身為男性卻不擅長運動會讓他們遭遇巨大的挫敗。杰米原本喜愛畫畫,但父親認為踢球和打拳更適合男孩。當杰米因為打得太菜被旁人羞辱時,看向父親尋求支援,父親卻羞恥地別過了臉。
第二,男子氣概意味著獲得更多財富。在美國,一個8歲的男孩也會說自己的夢想是成為風險投資人。教育學家分析,如果把男子氣概寄托在力量與財富上,總有人掙得更多、體力更好,最終將導致索求無度的空虛生活。
第三,把男子氣概等同于性征服力,“去找女生上床,然后回來讓其他男生刮目相看”。杰米就在心理醫生面前謊稱自己曾摸過兩個女生的胸部和臀部,這讓他覺得自己充滿男性氣質。
男孩的成長方式迫使他們隱藏天性與脆弱,在他們最痛苦的時候,他們不能尋求幫助,否則就“不是真正的男孩”。數據顯示,患有精神疾病的成年和未成年男性中,愿意尋求幫助的不到50%。
這種“男子氣概”也會讓男性忽略女性的訴求。勞拉在研究中看到一個案例:一個14歲的男孩強奸了同校女生,老師問他:“她哭的時候你為什么不停下來?”男孩迷惑不解地說:“因為女孩在床上哭是很正常的。”
紀錄片《面具之內》截圖
杰米和凱蒂都是這種有毒的男子氣概的受害者。
凱蒂被心儀的男孩索要裸照,而后在全校傳播。當她遭受羞辱時,杰米站了出來。但他并不是想安慰凱蒂。他認為,凱蒂越被羞辱,自己就越容易得手。
“別人都罵她是婊子了,只有我還愿意約她,她身材一般,也只有我愿意將就一下……”
但是凱蒂拒絕了杰米,“我還沒有那么可憐”,并且嘲笑杰米是“Incel男”,徹底打碎了他本就不多的男性自尊。
哪怕在回憶那個殺人的夜晚時,杰米也為自己開脫:“其實我想碰她哪兒都行,但我沒有……要換成其他男生早就碰了,這說明我比他們好。”
在對話中,杰米一邊評價女心理醫生“長得漂亮”、“穿著談吐一看就是有錢人”;一邊又質疑她不如另一位男性分析師,后者只需要兩次會面就能出具心理報告。他一邊向對方表示喜愛,一邊又貶低和攻擊她,維護自己的男子氣概。
與杰米對話結束后,心理醫生流下了眼淚。
這似乎就是那個夜晚發生的一切:對杰米來說,揮刀砍向更弱的凱蒂,遠比在男性同伴中證明自己的男子氣概要容易得多。
互聯網正在代替我們養育孩子
在深究未成年犯罪案件時,總無法避開對原生家庭的討論——好賭的爸、軟弱的媽、優秀的兄弟姐妹和破碎的他,已經成為某種犯罪模板。
但杰米的家庭絕對稱不上“壞”。他的父親曾經遭受過家暴,但他并沒有因此對自己的孩子施加暴力,反而下定決心要做一個好父親。他的確容易情緒失控,會嫌棄兒子不夠男人,但面對警察,他始終站在孩子這邊。
杰米的父母和姐姐
后來他和妻子不斷反思: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
為什么孩子呆在房間里也會變壞?
在父母看來,孩子每天按時回家,只是關上房門看電腦已經再安全不過了。
可恰恰相反,那些看不懂的表情符號、極端理論與暴力色情影像就存在于互聯網隱秘的角落中,是大人無從窺探的青少年世界。
2001年,美國衛生局曾發表過一份關于青少年暴力的報告,其中有三個關鍵發現:年幼男童暴露在暴力媒體影響下,對他人的痛苦會變得不敏感;對世界會更加恐懼;也會導致幼童對他人和自己采取更有攻擊性的行為。
數據顯示,一個18歲少年平均在屏幕上觀看過20萬次暴力行為,其中包含4萬次謀殺。美國34%的青少年在網上收到過垃圾色情信息。93%的男生受到網絡色情的影響。68%青少年每周觀看色情出版物。21%青少年每天觀看色情出版物。
青少年觀看的影像標簽。紀錄片《面具之內》截圖
類似的數據在各個國家都能找到,這并不是孤立存在于某一國家的問題。
杰米父親的扮演者斯蒂芬·格雷厄姆,也是本劇的編劇。創作《混沌少年時》是因為他關注到家鄉的一起社會案件——一個14歲的男孩揮刀殺害了12歲的女孩。沒過多久,又是一起。青少年殺人事件并非孤例發生,格雷厄姆想知道,這些男孩身上到底發生了什么?
《混沌少年時》用極大的勇氣直視了殘酷的現實:
類似的悲劇總是在發生,當然可能發生在每一個孩子身上。而一旦它被大眾正視,往往意味著慘烈的后果已經釀成。
近年來,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總體呈上升趨勢,盜竊、強奸、搶劫、聚眾斗毆、尋釁滋事等5類犯罪占比近7成。
2024年,河北邯鄲就發生了三名初中生殺害同學、平分錢財的事件,加害者和受害者都未滿14周歲。首犯被判處無期徒刑,同案人員交由有關機構進行專門矯治教育。
今年3月,最高法闡釋,這是我國首次對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罪犯的頂格判罰。有人憤憤不平,也有人叫好,似乎只要得到懲罰,事情就結束了,卻忽視了未成年犯罪傳遞給社會的不安感:少年為何殺人?或許是成年社會也出現了問題。
無論是殺戮、強奸和恐怖襲擊,還是其背后的Incel群體、厭女文化和有毒的男子氣概都廣泛存在于成人世界,再通過互聯網滲透到每一個孩子身上。而能夠做出改變的,也只有成年人。
就像編劇所說,這是一個復雜的時代,《混沌少年時》能做的,只是開啟一場對話。
杰米的父親在凱蒂遇害的路口放上了一束鮮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