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裝修好至今,我的家實打實走過了三個自然年。得益于它坐落于父母家三公里之外的地理優勢,習慣了蹭吃蹭喝的我大部分時間只把它視作一個“日間來上班”或與朋友見面、聚會的工作室,內心深處覺得真正的“家”永遠是父母所在之處。
但又因為我從裝修伊始為自己住處規劃和配備的設施相當細致完善了,所以三不五時也會奉行著距離產生美的原則,拎包小住兩周,積極體驗父母凡事親力親為的辛苦。時間久了竟也住出了感情,十分迫切地想把父母家的同類設施都換成自己家的同款,讓他們住得更舒服、省力省心。
今天先列舉大型家具。
推薦前再次贊美下我的工長和設計師:我很慶幸自己在產生裝修這個想法后就隨手“囤下”了后臺讀者推薦的工長馮師傅,盡管裝修動作真正發生要在三年后了。
但在我裝修的201x年代,消費實際上還處于“升級”的末期,只不過在這么一個水極深且魚龍混雜(魚為主)的行業里,普通業主被全方位一條龍忽悠、到處扔冤枉錢還得不到匹配的好服務的教訓簡直比比皆是。
馮師傅這人從報價起就能處,他作為一個野生工長,不會侃侃而談說套話、沒有看似“規范”的合同范本。但如果我說想要合同,他就晚上一筆筆給算出來大概做個總價,每一階段的節點標示清楚。結果證明這些報價沒有水分、利薄,更不含什么隱形增項,都是一步一個腳印推進到施工結束那刻的。
而且因為他性格特別溫和、溝通起來能明白我在說啥、雙方一直有商有量的,決不會出現我不少朋友裝修時面臨的困境:工長因為有專業特長和資源對業主頤指氣使一言堂,業主苦于沉沒成本只好默默承受。
我的經驗是,如果你像我一樣,不可能把家扔給別人想怎么弄就怎么弄、而是一個從頭到尾都要深度參與的業主,那么除專業能力外,工長的性格和溝通能力就一定要納入考量,非要彼此十分投契才行。
畢竟裝修期間每天睜眼需要確認的細節和待跳的坑一個接一個,人是真會崩潰的;如果在此過程中又充滿了雞同鴨講、滿擰、爭吵,消耗掉大量溝通成本,那這份錢花得性價比就太低了。
我跟工長全程交流順暢,沒紅過一次臉。今天回看,不但我們一起捏出了手工痕跡自然的圓乎乎拱形門洞,還為整個家打下了非常過硬的基建,平整、細膩、細節上規劃合理,禁得住近看、細看。甚至在裝修結束的第一個冬天、北方室內因為溫差和干燥的緣故一定會出現墻面或天花板開裂的情況,我家也安然度過。
至今三個冬天過去,我在寒冷季節幾乎只留在父母家居住,自己家既沒有日常生活的水汽濕度、通風也不算非常徹底,但墻面地板各處都好好的,如果要硬說,只有天花板上一小條細細的裂縫,我自己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再來。我的設計師付罄并非過去十年間得益于社交媒體的興盛而突然爆發出來的那一小撮“獨立設計師”中的一員,他科班出身,主導過很多商業建筑的設計,對我來說設計能力和全局視野好只是最不值得一提的一個優勢;關鍵是他作為一個設計師,卻非常精通裝修隊的活兒,這一點非常非常非常難得。
可以說是把我的空間最大限度內的利用起來了
裝修人都知道,當你用的裝修隊和設計師并不是一伙兒的時候,他們雙方會不斷試探彼此的能力從而方便甩鍋:如果設計師不懂基層工藝、材料和施工方法的可行性時,太太太太容易被工長拿捏了,以至于最終的效果根本不可能按照效果圖呈現。但付罄做過的大型商業和民用項目都很多,所以對基層施工的工藝和細節手拿把掐的,甚至可以為裝修隊查缺補漏。
所以我這兩條腿走路就走得很得勁,大家勁兒往一處使,成就了今天我舒適溫馨的家居時光。適逢裝修季,這兩位的聯系方式我也留在評論區,以便需要的朋友不必再返回去一篇篇看裝修特輯的舊文了,請自取。
我第一個推薦的家具品牌就是Montana. 其實我更青睞意大利家具的風格,在裝修初期的規劃也是去買它們并妥帖愛護,盡量使用一生;若未來有朝一日需要搬家,每件家具都要跟我走天涯的那種。
不過操作層面的現實問題是:絕大多數意大利家具因為線條感和經典大氣的風格,是需要空間去呈現的。把它們放在小戶型中,有點桎梏住了這些經典設計,為買而買了。
所以我調整了方案,用體量彈性度更高的北歐品牌去跟意大利家具打配合:前者毫無冗余、專為實用性服務;后者經典、雋永。目的只有一個:打造出一個既現代又溫馨感勝于一切的家。
丹麥品牌Montana的好,說實話倒真不是板材多高端稀奇,就普普通通六十分水平市面貨,放在哪里都做得出來。但我認為它的核心競爭力有兩點:
1.所有家具模塊在整體細節上完成度挺高,你貼近看細節知道這牌子是有標準的;
2.最關鍵,Montana審美很好,它提供了無窮無盡的顏色選擇,來讓居住者根據自己居所的風格和限制去創造一個兼具童趣和藝術感,同時也很好玩的一個空間。這一點,是意大利家具沒有的謙卑,也是北歐品牌馳名國際的“實用性”淵源。
或許Montana的創始人Peter最初萌生出將復雜的家具結構簡化為一個個可以自由組合和拼接的方形格子和抽屜時,順應的只是北歐人經年累月耳濡目染的基因和血脈。
但這樣簡單和變化萬千的極簡模塊之所以可以風靡世界,我認為其實還是它得以讓居住者將小戶型每一個平方的空間都榨干,百分之二百的物盡其用,這才是北歐制造的精髓本質。
我自己客廳的組合高柜、書房的升降桌和桌邊小辦公柜全部訂了Montana的模塊化家具,顏色上非常溫柔:橡皮粉、姜黃、帶一點點灰色調子的藍。
記得曾在巴黎愛馬仕絲巾工坊欣賞到愛馬仕為每種顏色調出了成千上百種不同的色調,我打賭在Montana丹麥的定制工坊,每種獨立的顏色亦被如此細致溫柔地拆解,繼而描繪出幾百度紅、粉、藍、黃、橘……
最終苦的還是咱們業主本人,抱著色盤看上好幾天,本以為自己已經有了主心骨,但下單臨了還是要面對從幾十種差不多的粉、黃、藍中極限n選一的艱難困境。
有趣的是,Montana是我為新家選定的第一件家具,之所以將飽和度降低、選擇相對而言更繾綣溫柔的色調,是因為我想要它去呼應墻面的奶油色,從而建立起一個很現代但非常治愈、無論自己回家還是客人來都會覺得從心理層面非常放松的空間。
后來回看才發現,后續所有家具的選擇實際上我都是圍繞著Montana來展開的(甚至窗簾、床品等等),并且幾乎都是沒見過、摸過實物的盲選,但搭配在一起卻十分和諧,可見北歐品牌毫不排外,包容性是很寬廣的。
所以如果你不知道從哪里開始為自己的家找到主色調,不妨從客廳最顯眼的那組高柜開始,然后以它為中心輻射散發,一個家的調性就慢慢清晰起來。
Montana的價格并不離奇,但龐大又漂亮的色庫卻支持你為家造夢;特別是我們這些對空間錙銖必較的小戶型業主,只要可丁可卯地卡著尺寸規劃好,就可以任憑自己喜好去設計抽屜、拉柜和置物層的自由組合比例,或像我這樣皮一下跳個色。你能想到的,Montana都可以實現。
誰又能說最終呈現的這組柜子,何嘗不是全世界專屬于你的唯一一套呢?
直到今天我每次站在拱門處看晨起的陽光透過紗簾縫隙,斜灑在高柜上的畫面時,都覺得窩心幸福。Montana用繽紛輕盈的色彩為我家創造出的童趣且靜謐的氛圍,哪怕在外面受了天大的委屈,一旦踏入這四面墻內的空間,都會被撫慰治愈。
圍繞著高柜和電腦桌我搭配了沙發和電腦椅,哪怕戶型再小,這兩樣也算是必備了。過去這三年,電腦椅、沙發椅、沙發、床和餐椅算是我回家后最高頻使用的五件家具,可以說是件件稱心,沒一件買砸,傾力推薦下。
買沙發前我在北京各大進口家具展廳逛了很久,沒成想最后卻買了一臺既沒有坐過、也沒在線下看過實物的意大利品牌Arflex pecorelle雙人沙發。其實在它之前我有非常認真地考慮過瑞士品牌de sede的奶油色款,主要是在Montana之后,我很青睞任何可以自由組合的模塊化家具,再者就是皮沙發更容易打理。
但逛的越多越發現,de sede的寬度和組合起來更加容易顯得好看的長度,是需要更開闊寬敞的空間來支撐的。即便你因為實在太過喜歡想要委曲求全少買幾節沙發模塊,它厚重的體積感依然很容易把小戶型的整個空間吃進去,形成視覺上的比例災難。
所以我轉投了Arflex的懷抱。
我裝修的年代,Arflex算是不太常在社交媒體上被提及到的小眾品牌,在小眾的范疇內它最為常見的款式名叫marenco,是一個胖墩墩又很萌、好像游樂園里充氣床一樣坐在地上的可愛沙發,喜歡家居設計的朋友一定見過。只不過裝修前我對所有家具已經做好偏執的預設:必須帶腿兒以便家里沒有任何衛生死角。
所以我選了pecorelle沙發,它不但帶腿兒,而且寬度和深度與我家最為相配。在這里我要貢獻一條溫馨提醒:諸位裝修的朋友請務必要把沙發的深度納入空間設計考量,這個數字很容易被忽略,但對于小戶型空間比例的影響力甚至大過沙發長度。這也是為啥很多人明明量的差不離,但實物到家一擺卻有一種龐然大物從天而降的笨拙感。
這時候再去換,時間和金錢成本都付出不少,特別如果是進口家具,價格一天一變,貨期漫漫長路,一定要下單前跟設計師確認好最大尺寸,仔細核查所有數據就是給自己省錢省時。
Arflex pecorelle這臺雙人小沙發,我當作寬大的單人沙發來用,坐下來跟看起來一樣舒服軟乎,因此特別推薦獨居者使用。曾在IG上看到過這系列更具童趣的下圖款,整臺沙發好像穿了一件羽絨服似的蓬松保暖,一臺沙發硬生生看出了些嬌滴滴矜貴的氣質。
而為了配合我家墻面和高柜的柔和色調,我又一猛子扎進沙發絲絨布藝的色號堆,從諸多個奶油色中選取了最淺的那個;又經品牌建議“最淺的顏色一般都用來做靠墊套”之后,改為深一度色號。
事實證明,聽人勸吃飽飯,這臺我沒坐過、甚至根本沒見過實物的沙發,雖是下單時最擔憂是否適合自己家的重要單品,搬進門后直接融入。不但坐感一流、柔軟卻足夠有支撐,還因為它的靠背設計得比主流款式更低,很有助于舒服的同時不會癱成無骨雞柳,對脊柱更友好。
所以我大力推薦小戶型、想要帶腿兒又坐感舒服的朋友將它納入考量。
為了搭配Montana的電腦桌和柜,我另辟蹊徑,沒有特意去買以往會選擇的、舒服的人體工學椅,而是誤打誤撞地配了Dirk Vander Kooij同色系的RvR系列扶手椅,它的色號非常美麗:莫奈色。
猶記買這把椅子時,我正處于裝修前甜蜜的暢想期,看這個也好、看那個也漂亮的,從Mezzadro拖拉機椅,到Wishbone Chair,見一個買一個,全然不顧自己只有90平空間這件事。
Dirk Vander Kooij的RvR系列扶手椅也是這瘋狂時期的舉動之一,我看過介紹后很喜歡這位荷蘭設計師將3D打印應用在家具上的做法,而且這把椅子的材料源于類似冰箱內層保溫膽、戶外家具等等“廢料”,當時的我,對這種于“綠色”、“環保”的理念還有很大的好奇心和興趣。
我盯著這把椅子的圖片,腦海里跳出幾種想法:1.嘿,這圓乎乎的堆疊感跟我家沒有直線、只有弧線的設計好貼合啊。而且看起來歪歪扭扭的很稚拙,像個藝術品;2.它甚至還有扶手,這樣如果我哪天喝高了,也不會身子一歪就倒地上了,總有個東西攔著,關鍵時刻沒準能救大命。等等吧。
由此你看得出,最早我是想把它跟Wishbone Chair這些名作放在一起混搭做餐椅的。
之所以改變了想法把它作書桌前的電腦椅用,一方面是因為我臥室書房是打通的,默認是以顏色來做動靜區的區分:書房側以藍色為主調;臥室側延續其他空間的奶油色調。
另一方面,因為買的椅子實在太多了,用它替代人體工學椅也算是給空間減負,所以本著自古紅藍出cp的原則,我把拖拉機椅也放它旁邊了。
畢竟女孩子都有那種需求,玩著電腦冷了熱了的,衣服放旁邊方便穿脫。
Dirk Vander Kooij這把椅子和餐桌前的Wishbone Chair應該是過去三年間我的兩大固定專屬寶位,可以說我的屁股不是在這個上就是在那個上,因此自認為頗有些發言權:它倆絕不是徒有其名,真正的好坐、舒服,久坐不累。
以至于明明知道因為Dirk是藝術家品牌,原材料極為短缺導致價格不穩、貨期也常常一拖再拖杳無音訊,我還是又追加了一把Stop系列坐凳用做玄關處的換鞋凳,日常登高踩低的時候也靠它,屬于哪里需要搬哪里。
雖延續了使用環保和回收材料進行創作,成品卻厚重扎實,色調層次美麗,是真正慢工出細活的藝術家之作,我個人非常喜歡。
所以如果你想要為家里添幾件“藝術品”,不妨把思路大開,不必特意去買藝術品,而是挑選本身就出自藝術家之手、或自帶藝術感的家具和家居小物,這些設計不但可以為功能所用,對于小戶型而言,還是高效的買貨原則。
說到設計為功能所用的實用型單品,就不能不提一嘴床墊,畢竟我是一個視健康和身體舒適度為人生第一優先級的中年女性,自己切身享受到的,才稱得上是最值的消費。
所以我要盛贊Vispring床墊帶給我的睡眠體驗,這是唯一一件我自己睡后就想盡快給父母換同款的家具,不是有那樣一句話嗎:人能為自己做的兩項最佳投資,就是鞋子和床墊,畢竟人生的一半時間與之共度。
翻了倆小時,才找到唯一一張床墊照片,買的時候是真沒想到有一天要傾情推薦這
買Vispring一方面是早有耳聞,再加上英國留學生似乎有一個不成文的共識,就是普遍對英國品牌有點真情實意的切身好感。英國品牌Vispring做床墊,在國際上也是有點聲名遠揚在身上的,它通常被人拿來兜售的一句話賣點,是所謂的頂級皇室御用品牌。
但在這背后,如同同為皇室御用羊絨品牌JoE一樣,真正的實力是它具備從原材料到成品的全線inhouse生產能力,包括材料的選擇、革新式的創新發明、專利和工藝水平。
這樣的綜合能力體現在產品上,核心競爭力就出來了:一是專利六圈結構彈簧(正是品牌名VI SPRING的出處),因為每一顆彈簧都包裹在棉布袋里,所以品牌聲稱自己的床墊既靜音又耐磨。并且這樣的設計,無路什么性別年齡和身材,都可以全方位包裹,哪怕兩人同睡時也可將彼此翻身時的干擾降到最低;
再一個是這床墊里的填充物全部是純天然動植物纖維:羊絨、羊毛、駱馬毛之類的。這些材料的特性估計以前一直讀我羊絨文章的朋友都門兒清了:保溫、透氣、抗菌、環保等等。
我對睡眠看得非常重,沙發可以盲選,但買床墊之前必須試躺。
在Vispring的體系內,無論什么填充材質的床墊都設有軟中硬(Soft/Medium/Firm)三個選擇。我日常愛睡硬床,初次躺在Vispring的硬床墊上是覺得不夠硬的,但隨后很神奇的感受出現了:身體雖被包裹得很徹底、但沒有往下陷的體感。
我真的很怕睡那種整個身體都陷進去的軟床墊,一夜起來腰酸背疼的好像更累了。
單層彈簧的厚度差不多就是這樣,我覺得睡感已經足夠完美了
說到這兒想起以前讀過的一段歷史,說英國都鐸王朝時期,歐洲最偉大的發明之一開始萌芽,那就是四柱床。在一棟私人住宅中,最昂貴的家具、也是結婚必買的物件,就是四柱床。那時的床墊下其實是用繩子在床底縱橫交織,形成菱形的格子狀來支撐。隨著時間推移,繩子受壓難免會慢慢松開,所以英語中才會出現“Night,night,sleep tight”來表達“晚安”,一直延續至今。
睡在Vispring的床墊上,確實讓我恍惚間有點時光倒流、整夜tight好眠的體驗感。
至于填充的天然動植物纖維,其實我買時還沒特別在乎這件事,但近幾年這個外部環境實在太那個了,各種各樣的毒素只能被降低、無法被根除。雖然我明白在穿衣戴物領域,人類對面料的處理技術在不斷進步、提升,好的聚酯能做出可與真絲媲美的衣物形態;但天然材質紡織物對于健康的益處,或許是人造/合成材質永遠無法企及的。
所以即使這張床墊價格略貴,但今天回看我自認為絕對是最值的一個消費。如果自己畢生都將躺在這張床墊上并因此獲得完美的睡眠,及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對健康和心情的正向影響,這個價格均攤到每一天就根本不值得一提。
若你也將睡眠視為人生頭等大事,不妨將Vispring列為備選之一,但切記:只要你不喜歡睡軟床就選Firm!
當然,我一定還會不能免俗地推薦大師Carl Hansen的經典之作Wishbone Chair,從它多年來持續被淘寶山寨和仿制的數量和頻次就能多少了解到一件真正的經典之作,它的生命力和商業價值有多強。盡管這個被印證的方式,是并不被青睞的。
我私以為正因為Wishbone Chair與我們明式家具有著很深的關聯,所以在審美上更為中國人所親近。它在形態上以簡馭繁,輕盈優美,我早在自己購入前就在不同國家的餐廳和咖啡館里與它混成老熟人了。
其實面對這樣的作品時,我完全不會有那種“家居博主人手一把我才不要買”的偏要獵奇才顯得自己夠高級的心理。因為Wishbone Chair在我看來就是真真正正的經典,幾乎與所有家居風格都可和諧共處,好看、好坐,無論多少人來我家,它永遠只能是我的專屬餐桌位。
我還會推薦大家留意Mogg、Fiam和Moroso,它們并非我們一提到意大利就自動會在腦海里生成的那些諸如B&B、Minotti、Baxter、PoltronaFrau等等經典穩重的“老錢”設計。
但在我家,Moroso與Diesel聯名的單人沙發椅舒服到是我坐下就不想站起來的唯一選擇,有朋友在場時,我一定會將Arflex沙發讓給對方,自己癱倒在沙發椅中非必要不起身;
Mogg的墻面鏡被每一位訪客真心熱愛擁抱,她們站到它面前時都自帶了“魔鏡魔鏡告訴我……”的背景音和審視自己時自信的光芒感;
還有Fiam的玻璃制家具,當小戶型的臥室被一張床占去了85%空間時,它因為玻璃的材料特性,得以以幽靈般的設計風格既提供床頭收納,又美美隱去存在感,完全不會喧賓奪主。
但這幾樣之所以沒花更大篇幅放在前面說,是因為我覺得它們或許并不是每個家都“必備”的幾件家具之一;如果你的空間足夠大,那么這些品牌一定會為家居設計帶來很多趣味和風格。
雖然今天看它們好像都是有名有姓的名家設計,但我買的時候真不是沖著品牌去的,當時好幾個牌子都處于無人問津的尷尬時期;甚至鼎鼎大名的Y Chair還是展廳陳列貨,但品相超級完美,被我2000左右就撿到了這個漏。只能說功課做得足夠多、天天在外頭逛、外加猶如天助的好運氣的確幫我省了不少錢。
所以推薦大家常去逛逛家天地、homtique和打折期的連卡佛(不少椅子半價),有事沒事刷刷野獸派app(切記只能是app,淘寶店都是賣香薰被套這些利潤高、用來走貨的東西,app才有買手家具)。
我的Dirk Vander Kooij椅子都是在野獸派app訂的,現在價格翻了兩倍多,在上面我還搶到過半價(749rmb)的ANGLEPOISE Paul Smith合作版臺燈,為經典設計添了一份超劃算的氣質。
好啦,因為是小戶型,所以我家具其實買的很少,或許正因為如此,我才得以將單件家具的預算提升、盡可能地買一件是一件,并努力在足夠長的時間內持有它們、使用它們。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自從2006年買車至今,哪怕中間在微博詢問過幾次,但我在換車問題上終究還是處于只是手想換的階段,現實中依然面不改色地駕駛著20年車齡的老破車一部。今年有網友看穿了我的真心,她評價:明白了,你這是純美式啊,一輛車必須開到報廢才能換。
我想對這些家具本人也抱著畢生使用的初心去消費的,不止畢生,如果在使用過程中懷有愛物惜物之心,弄不好我本人百年之后,它們還可以兜兜轉轉到不知誰的手里,成為真正的古董孤品。
法語中至今稱家具為“mobilier”,意思是可移動的物品,畢竟有許多家具確實曾陪著主人全國、甚至全世界奔波,在城堡和莊園之間移動;英國人更驕傲(zhuangbility)點,看著名記者coniff寫的書里稱這些“大狗”(有錢人、上流社會)聊天間會不經意地透露自己“不買家具”,言外之意是自己的家具是繼承來的。
我讀著哈哈大笑,有錢人還這么放不下這么累啊!
對我們普通人而言,美好的家具和空間絕非為了彰顯金錢或什么階級,而是讓居住者向家庭內的歸屬感更加強烈。每當親密的朋友走進我家,看到沙發時感慨“它們看起來也太舒服太軟乎可愛了吧”,我都在精神上捋捋胸口,感到十分窩心幸福。
的確呀!這就是我想要的家,一個完全將外部世界擋在門外,一旦關上房門,從身體到精神完全松弛自得的治愈港灣。
所有人都想要這樣的家,對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