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每日幸運簽#
近日,株洲一起老人在銀行取款時不幸離世的事件,引發廣泛關注與激烈討論。事件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揪著公眾的心,而家屬被質疑 “碰瓷” ,更是將這起悲劇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事件的核心爭議在于銀行是否盡到了告知義務。家屬堅稱,老人的女兒陳某在密碼三次輸入錯誤后,已明確告知工作人員“老人病重無法到場”,但銀行仍堅持要求本人進行人臉識別。而銀行則稱,未要求病危人員來網點,也不知道老人的身體情況,工作人員曾主動提出上門服務或直接將款項劃轉至醫院賬戶,但家屬未采納建議。
雙方各執一詞,使得事件愈發撲朔迷離,也引發了不少網友質疑老人家屬有 “碰瓷” 嫌疑,認為家屬明知老人身體狀況極差,仍堅持帶老人前往銀行辦理業務,且拒絕銀行提出的合理建議,行為不合常理。
但家屬堅決否認這一說法。15 日晚,老人侄子彭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對銀行一方的回應不認可。他堅稱表妹陳某已明確告訴工作人員老人病情重,只是未具體提及糖尿病、偏癱、骨折等詳細病癥,而工作人員并未告知有上門服務政策。
彭先生還提到,陳某是農村婦女,面對銀行工作人員的要求,缺乏相關經驗,未詳細補充病情,也未進一步追問解決辦法,便按照要求回家將老人推到了現場。對于銀行回應中稱提出過上門服務以及可將錢打到醫院救治的說法,彭先生予以否認,稱銀行當時是讓家屬去醫院開具情況說明,才可以把錢打給醫院,可老人已從前一家醫院辦理出院,后一家醫院尚未入住,根本無法開具相關說明。
針對網友 “碰瓷” 的質疑,彭先生情緒激動地表示,老人是心源性猝死,家屬在帶老人去銀行之前,根本不知道老人會去世。“他們可以說我們碰瓷,現在警方也在現場,我們申請查看監控來證明我們的說法。” 彭先生希望通過公布監控還原事情真相,洗清嫌疑。
根據農銀規定,重病客戶可通過家屬代辦或預約上門服務,但實際操作中,當密碼鎖定觸發“必須本人生物識別”的硬性要求時,基層網點往往陷入“寧可機械執行,不愿靈活變通”的慣性。彭女士的存折若選擇“憑證支取”模式,即便家屬知曉密碼,也必須本人到場,而“上門服務”需提前預約的條款,在緊急情況下形同虛設。諷刺的是,銀行聲稱可“直接將錢打到醫院”,卻要求家屬提供接收醫院的證明——對于剛出院、尚未入住新醫院的老人而言,這無異于空中樓閣。
據澎湃新聞報道,經法警確認,老人是突發疾病死亡。河南澤槿律師事務所主任付建分析,根據《商業銀行法》,銀行在明知客戶生命權受威脅時,有義務啟動應急程序。若因機械執行規定導致客戶健康風險加劇,即便死亡主因是自身疾病,銀行也可能承擔部分責任。
這場悲劇暴露出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公共服務體系是否真正為“人民”而設計?在面對明顯病重的客戶時,如何在規則與人性關懷之間找到平衡,無疑是對銀行服務機制的重大考驗。彭女士用生命揭開的,不僅是銀行的瘡疤,更是整個社會在效率與人性之間的集體迷失。
公眾期待的不是一場非黑即白的輿論審判,而是一個能避免悲劇重演的解決方案:建立特殊群體應急通道,允許視頻公證、臨時授權等替代方案;完善監控調取機制,在警方監督下公布監控視頻等關鍵證據,還原事件真相;更重要的是,將“生命優先”原則嵌入金融服務的每一個環節。畢竟,任何制度的終極價值,都應指向對生命的敬畏與守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