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的陽光甚是直率,體感溫度的微妙差異,在踏入這片土地的瞬間便已暗自消融。接駁車緩緩駛向梧林傳統村落,沿途掠過閩南特有的紅磚古厝、斑駁的番仔樓與南洋風格的老洋樓,歷史的褶皺在陽光下舒展……
我踏入梧林傳統村落,入住青普文化行館,開始丈量泉州的節奏。午后三時,南洋的風再度拂過刺桐港,2025第四屆梧林南洋文化月暨娘惹文化季即將啟幕——這是一場關于遷徙、融合與在地記憶的慶典,也是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留給世界的又一頁生動注腳。
四年續寫:閩僑文化的當代敘事
走出青普文化行館,由古老建筑讓出的小道邊生長著高大的落葉喬木,大朵大朵的紅木棉落在屋檐、草坪,形成了福建等亞熱帶省區的限定風景。
循著音樂聲前往活動現場湊熱鬧,沿途街巷井然有序的生活、建筑的紋理、墻壁的古老圖騰都是“打卡點”。遠見“春風海上來”的字樣懸置在半羅馬式建筑外部,2025第四屆梧林南洋文化月暨娘惹文化季開幕式正在這座建筑中上映。
“朝東樓”建于1930年,是旅菲華僑在梧林建造的第一棟西式洋樓。亮片設計的藝術裝置承載下好天氣饋贈的流光溢彩,給這座宛如古老史詩一般的建筑穿上了“新衣”。正如此刻進行的“傳奇海洋家”時尚秀,模特們把南洋史詩穿著在身,歷史與文化以此般模樣潺潺如流水。
何為“娘惹”?追溯至15世紀,從中國福建、廣東等地區漂洋過海的“移民”于南洋一帶落地生根,和當地土著結婚、繁衍后代,其后裔男性被稱為峇峇(Baba),女性被稱為娘惹(Nyonya)。獨特的身份背景讓其在服裝、建筑、飲食等多個方面形成鮮明特點,這便是獨具一格的土生華人文化(Peranakan Cina)。
娘惹服飾是可峇雅(Kebaya)與紗籠(Sarong)的結合;中華刺繡工藝和馬來蠟染的結晶。可峇雅上衣采用薄紗面料,鏤空作為花邊修飾,點綴手工刺繡,圖案取材于中華文化中的吉祥紋樣,如牡丹、鳳凰、孔雀等,同時也融入了馬來服飾的修身剪裁。紗籠下裝由蠟染工藝制成,一片式長裙以獨特紋理展現出濃郁的南洋風情。
娘惹服飾色彩鮮艷、圖案多樣,當其不再囿于展示櫥窗,文化也便不再囿于書卷。在梧林傳統村落,穿著娘惹服的游客就是秀場之外的“模特”,行走之處既是風景,又是T臺。
梧林傳統村落作為閩僑文化體驗目的地,自2022年起,便依托在地建筑的高辨識度、閩僑文化的海洋基因,不斷更新閩僑故事的現代續集。通過食、飲、住、物、玩等一系列沉浸式體驗,將文化精魂注入游客體驗,并精心雕琢了一場意義非凡的文化盛宴——梧林南洋文化月暨娘惹文化季。
本屆活動通過時尚秀場、戲劇演出、舞蹈嘉年華等多元形式,為參與者感受娘惹文化風潮構筑了一個互動性場域,也讓南洋美學在閩南熱土實現了更深層次的在地化表達。
文化再創作:記憶的當代轉譯
文化節期間,奇幻森林氣味博物館、娘惹文化季攝影展、花與海洋傳統服飾展、望春風市集、趣味南洋藝文體驗等活動在這片村落輪番上演。兩天時間不足以把這些“玩明白”,但好在此處閩南風貌不只關乎于建筑風景。闖入、停留、頓悟,不知不覺中內心豐盈、滿載而歸。
/ 日常即遺產
于大多數當地游客而言,梧林傳統村落就像是一本“活著的教科書”,不止一次遇見穿著校服的學生群體在這本書中穿行,他們洋溢著青春笑臉,氤氳在故土的文化中,也浸潤在一種不知覺的安全感當中。
年輕的閩南游客初讀這本教科書,帶著懵懂;年長的閩南游客再讀這本教科書,帶著追憶。而我從江南一帶匆匆趕來,路邊掉落的火紅木棉花是風景,古樸的閩南風格建筑是風景,連同帶著閩南鄉音的游客群體亦是風景。當我望向他們時,望向的是正在播種的教育新芽、閩南的人文風景,以及始終潛藏心底的故鄉。
一個人在開始鄉愁之前,實際上都難以意識到“文化”的存在,直至某天走出故土,在陌生土地風塵仆仆,這時候“他”才真正熱淚盈眶的明白自己是誰,教育也于此刻完成閉環。文化,實際上是一種心靈的歸屬感。
/ 方言的現代性
我住在村落的青普文化行館,酒店就藏在老建筑群里。尤記得院內草木錯落,景致悠然;院外導游抑揚頓挫,統一馬甲著裝的游客鬢邊斑白。我從院內走出,雙方措不及防打了個照面,耳邊傳來游客問詢:“院子里面是酒店嗎?”問答聲漸遠,聲音卻皆是熟悉的閩南鄉音。
我在村落采風,此類游客不少,我還幫兩位游客拍了合照,背景就是閩南的老洋樓。閩南語早在漢末就在泉州地區形成,世界上有海水的地方就有閩南人,有閩南人社區的地方就有閩南語。下南洋,閩南語系也稱為“過番”,指的是19世紀中葉以后我國東南、華南沿海民眾為了討生活或因戰亂年代不堪困苦等等原因,大規模遷徙到東南亞的海洋移民現象。
向海而生、因海而興,“過臺灣”“下南洋”,閩南人多出海闖蕩,但其文脈的根深蒂固也讓其對“尋根謁祖”執念頗深。回到家鄉拜訪長輩、追憶先祖,了解祖祖輩輩的生活方式、文化習俗,找回那份“文化歸屬感”,這是閩南人共同書寫的文化傳承。在梧林傳統村落,這里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原著居民的社區煙火、活著的非遺傳承,當“尋根”的閩南人涌入這片土地之時,也成就了另一種獨特的人文風貌。
/ 閩商精神圖譜
準備離開的晌午,太陽依舊猛烈。路過宋小姐的攤位,帶著閔音的熱情招呼聲里填滿了其對生活的熱愛。四果湯、醋肉、線面,坐下小憩補充能量,宋小姐的自信、松弛、熱情都讓其攤位前人流不斷。
“平時里見到的福建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會焦慮,天大的麻煩,都會先請你喝口茶再娓娓道來。他們總把和氣生財掛在嘴邊,并始終相信媽祖會給予他們祝福。”大眾對福建人打上的“標簽”,在此刻得以具象化。
“成為老板”是每個福建人的出廠設置,所以福建人生來就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的覺悟。福建人,是最先站在“風口”上發大財的一群人,其最早發現了關于洋流的秘密,一葉帆船便能乘著季風赴遠洋貿易。閩南的海口一出海就是深水,閩商們兼具智慧與拼搏,甚至將“賭性更堅強”當作創業座右銘。此時此刻,再次對閩南文化有了更真切的感觸。
如何在“當地生活”里重構目的地商業?
在梧林傳統村落,村民不是社區的旁觀者,而是村落生態的共建者。滿溢的文化以建筑、體驗活動、村民,甚至是生活為載體,讓游客沉浸式體驗閩南風情。
目的地商業的“當地生活”是如何重構的?或許梧林傳統村落的生生不息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論。2019年11月,晉江文旅集團、新塘國投公司、北京青普旅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聯合組建運營公司作為梧林傳統村落的運營商,對傳統村落的自然、人文景觀資源進行文化商業再造,建設一個“體驗式閩南僑文化度假目的地”。
通過“集體土地入股運營公司”模式,讓村民成為股東,共享旅游紅利。例如,社區以土地折價入股,村民通過分紅、就業(如物業、手工藝展示)實現增收,形成“產城人”融合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在征遷階段,其通過入戶調研、懇談會等方式收集民意,以“情感紐帶”替代強制拆遷,保留社區生活圈,實現“征遷零糾紛”。
村落鼓勵村民參與文化展示與服務,如邀請手工藝人現場制作綠豆餅、姜母鴨等傳統美食,原住民成為目的地的文化講述者與商業服務者;聯合原住民開發文創產品(如手工醬油、面線禮盒),并通過非遺工坊、藝文課程(如南洋下午茶制作)實現活態傳承。
在傳統建筑中引入高端業態(如青普文化行館、精品酒店),對古建筑群進行修繕的過程中,保留原有建筑肌理與自然景觀,如拆除不協調建筑、修復百年百福墻、復原水系景觀等。通過“一樓一故事”的敘事策略,將建筑轉化為文化體驗載體。
除此之外,村落還提供個性化旅游定制服務(如團建、旅拍),并配套餐飲、住宿、研學等業態;引入國際藝術家駐地創作、聯合影視團隊拍攝,將藝術與商業結合;通過“筑巢引鳳”政策吸引社會資本,形成文化、科技、農業融合的產業生態。
同時,其“去商業化”設計也使村落更完整的保留了生活氣息。例如,村落將132棟古建筑改造為文化商業體,但不設門票,允許游客自由穿行,保持社區煙火氣。
實際上,中國并不缺少文旅目的地,也不缺少值得傳承、轉化的歷史文化。但商業目的地的重構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這也使得文化傳承在與現代商業需求深度融合的過程極易出現水土不服。
目的地商業的成功需以文化基因為核心,通過空間活化、社區共建、業態創新實現文化、商業、生活的共生。當然,當地生活始終是一個商業目的地的靈魂,一切來自于生活的文化只有最終回歸于生活,才能真正流動起來。這也是“煥活”這一詞,冠名目的地商業從目的到結果的跋涉過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