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期開始,陸續分享麥克斯韋家族(Maxwell Family)照片集,大約 500多張,這些照片由 James Laidlaw Maxwell( 1836-1921)和他的兒子 John Preston Maxwell (1871-1961) 拍攝、購買或委托他人拍攝。
James Laidlaw Maxwell,中文名馬雅各,出生于愛丁堡。在學習醫學并在倫敦布朗普頓醫院和伯明翰綜合醫院工作之后,成為了英國長老會差會的一名開拓性的醫療傳教士,來到中國臺灣,創設首座西式醫院,是臺灣的“醫學宣教之父”。
馬士敦醫生與妻子,1916年在永春
John Preston Maxwell,中文名馬士敦,馬雅各長子,1871年12月5日,出生于伯明翰,年輕時就讀倫敦大學,并在那里獲得了婦產學科金獎。1898年,27歲的醫學博士馬士敦被英國長老會差派啟程前往中國福建,在那里度過了他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光。1899年,馬士敦來到漳州漳浦源梁醫院(今漳浦縣醫院)工作,馬士敦醫生經常到偏遠的村鎮做巡回醫療,足跡踏遍漳浦、云霄、平和等地,就地為患者治療,使醫院快速增長,住院病人由數百人增至千人之多。
其后,馬士敦醫生輾轉在永春、泉州等地工作。1919年,馬士敦應北京協和醫院之聘為婦產科主任,在醫學院擔任教授,回到了他最擅長的婦產科專業上。期間培養了林巧稚和林崧等著名醫生。
1936年,馬士敦退休后任北京協和醫學院名譽教授。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全面開戰之時,馬士敦回到英國,居住于劍橋的布林克利,并在(紐馬克特總醫院)任婦產科顧問醫生。1961年7月25日,馬士敦安息主懷,享年90歲,生前他把自己收蔵的各種資料全部捐獻給英國伯明翰大學圖書檔案館。
今天的這組照片都是馬士敦在漳浦的留影,時間多在1901-1902年。
漳浦縣衙。
漳浦史稱“處八閩之極地,為漳潮之要沖”,地理位置重要,縣治綏安鎮(即縣城)。這是 漳浦縣衙儀門內景,從大堂月臺處望向儀門。 位于青石甬道正中的戒石牌樓,四柱三門石構。
按舊制,各府州縣衙門於堂前立戒石、建亭,為宋太祖敕令,曰戒石亭,官吏每進出熟視,以示警戒。戒石南面鐫刻“公生明”,其意公正方能明察事之本末,北面是“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銘文。后因戒石亭于甬道正中有礙出入,改為牌樓,稱戒石牌樓,官吏坐堂理事舉目可見,警戒其秉公辦事。
漳浦縣衙始建于716年,后經歷朝歷代重建和拓建,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紀中期,是閩南最古老的縣衙。漳浦縣衙規制為二進,現今縣衙僅存第一進的縣衙大堂,第二進知縣內邸可惜被拆。
此人身穿鵪鶉補服,應為八品文官,推測是漳浦縣縣丞。縣丞輔佐知縣處理事務,一般由舉人、恩貢、拔貢、副貢考取,經皇帝任命,主管全縣文書檔案、倉庫、糧馬、征稅等。1901年。
漳浦縣北門。1902年。
漳浦孔廟入口。
漳浦文廟大成殿。1902年。
漳浦文廟, 始建于南宋,明洪武初年重建。 大成殿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頂,保留著相對完整的明代構架,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漳浦文廟大成殿中的孔子像。1902年。
文廟學宮,1902年。
漳浦一座寺廟遺址,造像、經幢殘件仍在,但整座建筑已經完全毀壞。1900年代。
據網友告知,此為漳浦興教寺遺址,寺院始建于 唐景福元年(892)始建,曾是閩南最大的寺廟之一,擁有唐開元金佛像、唐大銅鐘等。清同治四年(1865)毀。1932年,十九路軍毀棄所有佛像。現址僅存少量殘墻、大量石柱、石佛像、石塔殘件以及殘碑1通。
英國長老會傳教士在漳浦的合影, 力希寧姑娘( Miss H. Lecky, 后排左3),密牧師( Rev. James Beattie, 后排左4),馬士敦夫人( Mrs. Preston Maxwell, 后排左5),安玉瑜姑娘( Miss G.J. Maclagan, 前排左2),厚雅各夫人( Mrs. Howie, 前排左3),厚雅各醫生( Dr. Howie, 前排左4),密牧師夫人( Mrs. Beattie, 前排左5)。馬士敦醫生應該是拍攝者,不在其中。正是這些人,開拓了漳浦近代的教育和醫療事業,對整個閩南的教育和醫療發展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吳壩牧師。
吳壩,字封浚,祖家晉江安海,做過泉州泉南堂的牧師,做過漳浦縣坑尾堂會的牧師。浦邑堂會自1899年從漳浦坑尾堂會分立出來,聘吳壩做牧師。漳浦蒙學堂自1904年發展為逢源小學,吳壩任學校第一任董事長。馬士敦醫生到漳浦下轄的偏遠鄉鎮做巡回醫療時,吳壩牧師時常陪伴左右。
吳壩牧師一家人在漳浦合影。
漳浦一位年長的牧師。1902年。
林森(音譯,Lamsin)牧師。
漳浦逢源小學,早期名稱“蒙學堂”,師生合影于1901年,影像中間的坐者為密牧師夫婦,左側坐者為馬士敦夫人,右側為厚雅各夫人。
漳浦逢源小學由英長老會創辦于1891年,起初校名稱為“蒙學堂”,亦為幼稚園性質,由密牧師打理。直到1904年才發展為“逢源小學”。學校第一任董事長為華人牧師吳壩。
逢源小學初辦時,學制為七年,校訓是“仁、義、禮、智、信”。課程設置國文、英文、算術、歷史、地理、手工、唱歌、圖畫、體操等,教學成果豐碩。辛亥革命后,逢源小學按照民國政府學制,采用教育部頒布的課程標準編寫的課本,與普通小學不同的是每周加2節英文課,1927年,新校舍落成,總面積約1200平方米,成為當時全縣一流校舍。
漳浦逢源小學校舍內景,攝于1901年。
漳浦逢源小學師生合影,攝于1902年,影像中間的坐者為密牧師夫婦,右側坐者為馬士敦夫人,左側為厚雅各夫人。
漳浦逢源小學,牧師的住宅以及菜園。
漳浦養正女學校舍,1902年。
養正女學由英國女傳教士安玉瑜在漳浦縣城創設。安玉瑜(Miss Georgina Maclagan)在1882年受英長老會婦女傳教協會差派來到廈門,接管英長老會1877年在鼓浪嶼烏埭角創辦的烏埭女學。1892年來到漳浦創辦了養正女學。此后,安玉瑜又在東山購屋建厲茲學校,在云霄建育坤女校。1932年安玉瑜休假回國,在閩南工作達50年之久。1939年5月14日,安玉瑜去世。
在安玉瑜姑娘為女性設立的休養所,門口有兩位女士。
漳浦養正女學,學生在井臺邊洗衣,1902年。閩南女孩面對鏡頭時落落大方。
漳浦養正女學師生合影,1902年。
漳浦養正女學,師生們展示在學校里所學的紡織、做鞋、縫紉和刺繡等技能,1902年。
漳浦養正女學,學生在用晚餐,1902年。
漳浦幼稚園的學童和老師。12個小朋友一起在老師(Miss Lecky)的教導下學閩南白話字拼音,1902年。這是目前看到的中國較早的幼兒教學影像。
馬士敦醫生住宅,仆人和馬匹。1902年。
馬士敦醫生的仆人。1902年。
漳浦源梁醫院新建起來的建筑。1902年。
1889年,英長老會醫療傳教士厚雅各抵達漳浦,以精湛的醫療技術及對病人的和善態度改變了人們的異議并贏得信任,在縣城綏安鎮建立起了源梁醫院,時稱源梁醫館,為漳浦第一家西醫院,厚雅各醫生首任院長。1899年,源梁醫院新的建筑建成,醫院規模擴大,全院住床位增加至100個,醫務變得繁重,是年醫療傳教士馬士敦受英長老會差派前來源梁醫院服務。1904年,厚雅各醫生病逝,馬士敦醫生受差派去永春醫館服務。
厚雅各醫生和馬士敦醫生與醫院同事合影。左四為厚雅各醫生,左五為馬士敦醫生。
自1900年起,漳浦源梁醫院開始在信徒中培養華人醫生助手。第一批有8人,后來又陸續培養了不少,這些人成為了漳浦早期的西醫人才。
漳州東山一位官員的妻子們,因為吸食鴉片,正在漳浦醫院治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