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月嘶風——老甲大寫意作品展”5月14日起亮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美術館開幕,展覽通過八十余件作品與文獻,全面呈現賈浩義六十余年藝術探索的豐碩成果,其以“馬”為精神符號的“非常大寫意”風格引發學界與公眾的關注。
展廳一層以數字影像與工作室場景“意臨”還原創作現場,展現老甲從傳統寫實向大寫意轉型的實踐軌跡;二層則通過“心之光”“天地游”“人世間”三大主題,串聯其彩色水墨、黑白意象及小品系列,呈現藝術家從個體心性抒發到宇宙生命觀照的創作脈絡。
展覽中,《群馬圖》《牛影》等代表作以奔涌的動勢與極簡的墨韻,詮釋了“以神寫形”的美學主張。賈浩義筆名老甲,他的藝術探索打破傳統文人畫的筆墨程式,將西方抽象表現主義融入東方寫意精神,創造出兼具力量感與哲學意味的“非常大寫意”風格,墨塊如風雷翻卷,線條似筋骨錚鳴,《巴特爾》《呼倫貝爾的漢子》等草原題材作品,更為凸顯了這一特質。正如策展人吳洪亮所言,老甲的創作“以勢破形”,在形神平衡中重構了水墨的現代性表達。
同日舉辦的一場以“筆墨的在場與超越”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二十余位專家學者圍繞“傳統筆墨的在場性”與“現代性超越”展開討論。
著名美術史論家皮道堅提到20世紀以來中國傳統繪畫的現當代轉型,是中國繪畫也是中國思想史的大事,20世紀康有為主張借鑒西方寫實改造中國畫,是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巨變,吳昌碩、潘天壽、黃賓虹、齊白石等都是期間了不起的藝術家,老甲就是在轉型過程中的一位有代表性的藝術家。
老甲早期師承衛天霖、吳冠中等名家,在學院派寫實訓練中植入對形式語言的反思,最終通過大寫意實現“以我法寫我心”的藝術覺醒,其作品中的“馬”不僅是視覺符號,更是對時代精神的回應,這種從“以形寫神”到“以神馭形”的轉型,為傳統藝術在全球化語境下的創新提供了實踐范本。
展覽期間恰逢“5?18國際博物館日”,此次展覽作為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校慶20周年”系列活動的重要內容,也是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美術館對當代水墨領域的持續研究與品牌展覽。展覽將持續至9月10日,期間將舉辦多場公共教育活動。
編輯: 章海燕
責編: 李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