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5月16日訊(編輯 楊斌)在“互換通”上線兩周年之際,市場快速擴大,央行再次接軌國際,推出優化交易機制的舉措。一方面延長利率互換合約期限至30年,另一方面擴充了產品譜系。業內人士表示,延長利率互換合約的期限可以為市場提供更深的流動性,使更多的機構參與到互換通市場。
2023年5月15日,內地與香港利率互換市場互聯互通合作(簡稱“互換通”)正式上線。自上線以來,“互換通”業務量持續上升。
根據央行的數據,截至2025年4月末,20家境內報價商與79家境外投資者,累計達成人民幣利率互換交易1.2萬多筆,名義本金總額約6.5萬億元人民幣。根據債券通網站最新的數據,2025年3月“互換通”共達成交易940筆,總計4955.69億元人民幣,日均成交的名義本金額從“互換通”上線初約30億元增長至超過220億元,暴漲7倍。
5月15日,央行公告稱,為進一步促進內地與香港金融衍生品市場協同發展,推動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央行會同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香港金融管理局,在充分總結“互換通”運行經驗、認真聽取境內外投資者意見建議的基礎上,擬進一步豐富“互換通”產品類型:
一是延長合約期限,延長利率互換合約期限至30年,滿足市場機構多樣化風險管理需求;
二是擴充產品譜系,推出以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為參考利率的利率互換合約。
“由于歷史原因,當前利率互換合約的期限基本不超過5年。”某機構衍生品交易人士向財聯社表示。而當前10年、30年的國債現券成交活躍,機構顯然會有相關的風險管理需求。同時,延長利率互換合約的期限可以為市場提供更深的流動性,增加更多的參與機構,以匹配境外投資者多樣的交易策略。
上述交易人士進一步指出,與國內10年、30年期的國債期貨相比,利率互換產品可達成的風險管理效果有差異。“畢竟交易對手是境外投資者。”
對于新增的以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為參考利率的利率互換合約產品,市場人士表示,主要也是投資者有相關的需求,豐富產品類型后,更多的境內外投資者能參與到“互換通”市場。
事實上,這并非兩年來利率“互換通”市場首次優化交易機制。去年5月,“互換通”上線一周年之際,央行也曾就“互換通”機制優化作出安排:一方面完善配套功能,推出合約壓縮服務及配套支持的歷史起息合約,便利參與機構管理存續期合約業務規模,降低資本占用,活躍市場交易;另一方面豐富產品類型,推出以國際貨幣市場結算日為支付周期的利率互換合約。
業內普遍認為,去年新增的以國際貨幣市場結算日為支付周期的利率互換合約(IMM)十分重要,為利率互換市場的發展開啟了新機遇。
招商證券金融市場投資總部固定收益投資部利率交易主管王鈺點評稱,IMM利率互換及合約壓縮的推出,進一步解決了即期利率互換存續合約管理難度大、定盤利率存在錯配風險等問題,不論是對于市場不斷完善還是對投資者豐富工具提升風險管理能力而言均有重要意義。
央行表示,兩地金融市場基礎設施機構將陸續上線最新的優化措施。下一步,內地與香港金融管理部門將繼續指導兩地金融市場基礎設施機構,根據“互換通”的運行情況,持續完善相關機制安排,穩步推動中國金融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支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繁榮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