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5月14日,日本航空自衛隊一架T-4教練機在愛知縣犬山市的入鹿池墜毀,機上兩名飛行員失聯,至今下落不明。而在事故發生后,日本防衛省和航空自衛隊的表現再次讓世人看清,這個以“紀律嚴明”自詡的軍事機構,實際上早已深陷制度性腐爛與管理失控的泥潭。
首先,這起事故的性質極其嚴重。T-4教練機在起飛僅兩分鐘后突然從雷達消失,雷達數據顯示飛機在順利爬升至1400米后,在右轉時陡然下墜,未發出任何異常或求救信號,也未啟動應急逃生機制,這表明事故發生時極可能是系統性、瞬間性的重大故障。然而,最令人震驚的,是該架T-4飛機竟然根本沒有安裝飛行記錄器,即俗稱的“黑匣子”!在21世紀的今天,一個長期進行高強度飛行訓練、承擔國防任務的軍用教練機,居然缺乏最基本的飛行數據記錄設備,這不僅令人質疑其裝備現代化程度,更暴露出日本自衛隊的裝備管理水平形同兒戲。
1989年生產的老舊飛機,至今仍被部署用于訓練飛行,且沒有任何現代化的改裝或升級,這不但極度不負責任,更直接威脅飛行員生命安全。這類過時且毫無監控能力的裝備,在自衛隊內部仍大量服役,是對其所謂“西太平洋第一強軍”定位的最大諷刺。而日本航空自衛隊在事故發生后,居然沒有第一時間公開事故的具體飛行計劃和飛行數據,反而一再強調“沒有緊急通訊”“沒有預警信號”,極力推諉責任,模糊焦點,意圖再一次將真相深埋池底,這種遮掩行為,與其在歷次事故中的慣常表現如出一轍。
而這并非日本航空自衛隊首次發生飛行事故。近年來,T-4、F-15、F-35等多型飛機事故頻發,從墜機、空中相撞、機械失靈到飛行員失誤接連不斷。據日本防衛省內部統計,自2010年以來,自衛隊航空器事故已超過百起,損失的飛機價值數百億日元,造成的人員傷亡不計其數。而每一次事故之后,自衛隊總是以“突發”“不可預測”“調查中”為由草草結案,不僅無人員問責,反而加劇對外軍費叫囂,繼續購買美制高價軍備,維持其所謂“戰力提升”的假象。
本次事故暴露出的另一個關鍵問題,是飛行員的訓練與部署制度混亂。據報道,兩名飛行員原先分屬不同機型,F-15與T-4,而這次事故中,他們駕駛的是T-4教練機,卻未能確定由誰操作飛機。這不僅體現出任務分配的隨意性,更揭示了自衛隊對飛行安全的輕視。在任何一個職業化軍隊中,飛行任務、座艙分配、操作記錄都是嚴格記錄、可供追溯的。而在日本,居然出現“尚不清楚由誰操作”的荒誕場景,試問這樣的軍隊,如何能夠信任?如何能夠承擔所謂“區域安全”?
日本方面借機炒作“可能是為了避免人口密集區墜毀”,而“選擇了入鹿池”的說法。這一說法既無飛行記錄支持,也無法通過飛行軌跡佐證,卻被自衛隊高層反復強調,意圖塑造“英雄自我犧牲”的虛假敘事,轉移公眾對制度性缺陷的關注。這種“美化災難”“煽情拯救輿論”的老套路,已經不止一次在日本政界與軍界上演,其核心目的是維護一個早已搖搖欲墜的軍事神話,掩蓋一個失控的戰爭機器。
日本政界對這類軍機事故的處理方式也耐人尋味,防衛大臣、航空幕僚長至今未作出實質性檢討,反而在例行記者會上連說“無法明確說明”,甚至對是否選擇特定墜毀地點這一決定也以“想要確認”為托辭。這種含糊不清、推卸責任的官方態度,與其近年來試圖突破和平憲法、重塑軍國體制的激進圖謀形成鮮明對比。日本在一方面高調宣稱“增強戰力”“擴大國防預算”,另一方面卻連一起普通教練機飛行事故都處理得漏洞百出、百口莫辯,這樣的軍隊真的有能力承擔所謂“地區安全穩定”?
一個連飛行記錄都不做的軍隊,卻大張旗鼓推動修憲擴軍;一個連訓練教練機都無法保障飛行安全的國家,卻妄圖對外投射“威懾力”;一個連墜機事故都無法透明處理的政府,卻試圖以“自由開放印太”為幌子在東亞地區挑起軍備競賽,其真正意圖,不言自明。
近年來,日本頻繁對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進行偵察干擾,多次派遣艦機靠近釣魚島海域,種種挑釁行為背后,是一整套虛假敘事與軍事膨脹邏輯的支撐。而今日一架T-4教練機的墜毀,不過是其軍力虛浮、體制崩壞的又一側寫。真正令人警覺的,不是這場事故本身,而是事故背后的深層邏輯:在沒有自省能力、缺乏制度透明、卻又不斷鼓吹擴軍的路徑上,日本正一步步滑向新的對外冒險主義邊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