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天上有老鷹在飛!”
伴隨著孩子們的驚呼聲
一只“雄鷹”在福州閩侯
江濱生態公園上空翱翔
它在高空左右盤旋、上下翻滾
還時不時來個貼地低飛
同路過的市民打個“招呼”
最后穩穩落在一位大爺手上
大家走近一看
才發現這只“鷹”竟是盤鷹風箏
而這位巧手“ 盤鷹”的民間高手
是閩侯縣老科協會長
黃永國
一眼心動
結下不解之緣
“盤鷹風箏起源于北京
是一種軟翅風箏
清代曹雪芹在
《南鷂北鳶考工志》自述中提到
‘某公子欲數十金購置風箏
尤須神似栩栩然
兔起鶴落擬鷹隼,下擊上翻復回旋’
說的就是盤鷹風箏”
說起手上的“鷹”
年過六旬的黃永國如數家珍
2022年
黃永國偶然結識了一位盤鷹風箏愛好者
被盤鷹風箏栩栩如生的樣式
靈動飛舞的姿態深深吸引
他開始深入了解盤鷹風箏
從此與之結下不解之緣
在室內,黃永國同樣只需輕輕調整手中的線,一手中的“鷹”就能在狹小的室內空間盤旋起飛。
更讓人稱奇的是,室內的“鷹”比室外的更乖巧聽話,還能配合主人做出各種雜耍動作。
相較于傳統風箏
花樣盤鷹風箏的玩法更為動態
初學者要讓盤鷹風箏升空
通常需要花費大約一個月的時間
掌握各種高難度技巧
則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
起初,面對復雜的操控技巧,黃永國也遭遇了不少挫折,但他不斷向人請教,反復琢磨,逐漸掌握了竅門,也體會到了盤鷹風箏帶來的樂趣與益處,還被大家親切地稱為“風箏爺爺”。
一竹一畫
鉆研制作“飛鷹”
“想要放好盤鷹風箏
最好要會制作盤鷹風箏?!?/p>
黃永國表示
不同類型的盤鷹風箏
適合不同的場地和飛行條件
想要讓風箏飛得更好
需要“量身定做”
采訪中
黃永國打開了攜帶的大袋子
里面裝滿了他親手制作的盤鷹風箏
盤鷹風箏制作過程較為繁瑣
削毛竹、烘烤、繪畫、剪切
上色,黏合、縫合
這些對于沒學過木工
也沒多少美術功底的黃永國來說
是一項難度不小的細致活
“要將竹條削成細條,制作骨架
并一筆一劃地勾勒雄鷹
一針一線地縫合風箏
這些對我來說
都挺費精力和眼力的”
憑著一份執著,黃永國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從無到有,先后制作了五十余只盤鷹風箏。
這些有的用來科普、有的用來測試、有的適合無風飛行,每個都有不一樣的功能。
集趣味性和運動性于一體的盤鷹風箏
在國內外深受人們喜愛
但在閩侯縣知道這項運動的人
還寥寥無幾
黃永國正計劃以閩侯縣老科協為平臺
加強與縣老體協的合作
在老年大學及縣內中小學校
推廣盤鷹風箏
讓更多的老人、孩子們
有機會親身體驗這一運動的魅力
記者 陳木易
通訊員 閩侯融媒 林若野 陳堡
新媒體編輯 陳翔茹
監制 管慧 王臻
福州晚報新媒體出品,綜合馬尾的事兒、福州新聞網,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注福州晚報,獲取更多資訊
點亮和
轉發分享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