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客戶端西藏頻道5月16日電(記者春拉)15日,2025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之第三屆“青少年文物故事我來講”小小講解員決賽在西藏博物館舉行。來自拉薩市7個縣區(qū)15所中小學的青少年選手,聚焦我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千年歷史,精心講述《唐蕃會盟碑》《雙體陶罐》《薩班致蕃人書》等文物背后的故事。
據(jù)悉,此次比賽是西藏博物館與拉薩市教育局“大思政課”館校合作系列活動之一,旨在落實“雙減”政策,拓展思政教育新場域。
比賽現(xiàn)場正在激情演講的小選手(5月15日)。新華社記者 春拉 攝
“今天,我要帶大家認識一塊‘會說話’的千年石碑——唐蕃會盟碑。”10歲的達瓦拉姆來自拉薩市林周縣邊角林鄉(xiāng)中心小學,她用充滿童趣的語言從石碑的“身份證”講到背后的“大故事”。經(jīng)她陳述,這塊矗立于大昭寺前、距今1200多年歷史的石碑仿佛開始訴說歷史,“這塊石碑不僅記載著歷史事件,還保存著唐代的漢字、藏文寫法,甚至吐蕃官員的姓名!考古學家說,讀懂這塊碑,就解鎖了西藏與祖國交往的密碼。”
拉薩市當雄縣公塘鄉(xiāng)中心小學四年級學生羅普卓嘎,則將目光投向了《步輦圖》。11歲的她用稚嫩的聲音,講述了唐太宗接見吐蕃使臣祿東贊的場景:“文成公主遠嫁吐蕃,讓唐蕃從此‘和同一家’,譜寫了‘漢藏自古一家’的歷史佳話,為中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出了突出貢獻。”隨著她的講解,屏幕上的傳世名畫仿佛活了過來,重現(xiàn)出1300多年前漢藏聯(lián)姻的盛景。
比賽現(xiàn)場積極參加問答環(huán)節(jié)的同學們(5月15日)。新華社記者 春拉
選手們的講解配合著精心制作的幻燈片,歷史畫面與現(xiàn)代光影交織,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明脈絡清晰鋪展,贏得現(xiàn)場學生和家長的陣陣掌聲。
記者了解到,自2022年成為首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以來,西藏博物館打造了“文博思政課”“藏博小太陽”等多個教育品牌,通過冬令營、夏令營、流動展覽進校園、革命故事大賽等形式,讓文物成為青少年觸摸歷史的窗口。
西藏博物館黨委書記、副館長拉巴次仁說,館校合作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展示平臺,更讓博物館成為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課堂。
拉薩市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周曉宇說,小小講解員大賽是館校合作的創(chuàng)新實踐:“孩子們在準備講解的過程中,深入了解家鄉(xiāng)歷史、祖國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正是我們開展‘大思政課'的意義所在。”
在拉薩市教育局支持與配合下,比賽期間西藏博物館與拉薩市7個縣區(qū)的學校簽訂了“館校合作”協(xié)議,預示著雙方將在文物教育、課程開發(fā)、實踐活動等方面展開更深層次的合作。(來源:新華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