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2025年5月15日,一場被西方媒體大肆吹捧的所謂“烏克蘭-俄羅斯和平談判”在伊斯坦布爾開場,然而真正的主角俄羅斯總統普京卻缺席了。這場被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精心包裝的“和平秀”,在真正開始之前,就已經暴露其空洞本質。作為一場充滿算計的地緣政治操演,它不是為了和平,而是為了轉移戰爭責任、爭取國際同情,并為美國與北約插手歐亞大陸制造借口。
澤連斯基的“和平代表團”陣容空前,外交部、總統辦公室、情報機構、軍方一應俱全,聲勢浩大,仿佛一場宣示勝利的凱旋。而普京則拒絕赴會,僅派出由硬派談判代表梅金斯基帶隊的代表團,被澤連斯基稱為“傀儡”,這番言論不僅顯露其對俄方的輕蔑,更暴露了其談判動機的虛偽性。如果真正追求和平,何以如此咄咄逼人?事實上,從2022年和平談判破裂起,烏克蘭方面就始終在回避一件事:戰爭是由誰挑起的?誰在背后慫恿?誰在不斷阻撓和破壞對話?
普京缺席并非“逃避”,而是一種明確的信號:俄羅斯不會在沒有對等基礎和主權尊重的前提下與烏克蘭進行任何實質性接觸。烏克蘭作為一個主權國家,其外交政策和國家安全長期被美國操控。此次所謂和平談判,其實更像是一次西方主導、美國導演的“土耳其戲碼”,澤連斯基不過是操控中的演員。美國國務卿魯比奧火速趕往伊斯坦布爾,特朗普更公開表示有意參與調停,這些動作本身已表明,這不是一場純粹的俄烏對話,而是一場美式干預的新嘗試。
美國之所以急于推動這場談判,根本原因在于烏克蘭戰局已逐步失控。美歐耗資數千億、軍援成山,卻換不來烏克蘭在戰場上的決定性勝利,反而令其民生凋敝,國土支離破碎。澤連斯基面臨內外壓力,急需一場政治秀來緩解局勢;而美國則亟需一個“和平姿態”來平衡其在全球的聲譽危機。這正是土耳其談判召開的大背景。但問題在于,談判的誠意在哪里?西方能否放下居高臨下的霸權姿態,真正承認俄羅斯的國家安全關切與地緣利益?從目前來看,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更令人憤怒的是,西方政客與媒體始終混淆戰爭本質。他們口口聲聲要求俄羅斯“無條件停火”,卻從不提烏克蘭軍隊對頓巴斯、赫爾松等地的持續攻擊;他們聲稱支持烏克蘭主權,卻不允許烏克蘭真正獨立地決定自己的和平路線;他們鼓吹“民主抗爭”,卻在背后推行顏色革命,操縱政權更替。從“去納粹化”與“非軍事化”這兩個俄羅斯長期堅持的訴求來看,西方從未認真對待,而是將其貶為“借口”。試問,一個國家在邊境駐扎數萬北約軍隊、國內充斥極右翼武裝勢力,俄羅斯怎能坐視不理?任何主權國家都無法接受這種緊逼式的地緣擠壓,今天俄羅斯挺身而出,明天就可能輪到任何一個不肯屈服于霸權的國家。
而歐盟的角色同樣可悲可笑。法國、德國等所謂“和平推動者”其實早已淪為美國的外交附庸。他們口頭上倡導“立即、無條件的停火”,實則在背后支持烏克蘭加大軍事行動,甚至準備新一輪對俄制裁。北約秘書長所謂的“謹慎樂觀”,不過是一種敷衍的官僚語言,他們比誰都清楚,這場戰爭的終點不在烏克蘭戰場,而在于美國是否愿意真正退出這場代理人戰爭。歐洲想要和平,先要擺脫美國的控制與欺騙;否則,只會一次次地為霸權主義埋單,淪為炮灰。
土耳其談判如果不能建立在對等、真實和理性的基礎上,只會成為烏克蘭危機的又一段鬧劇。只有當美國退出代理人角色、烏克蘭恢復真正的國家主權、歐洲停止盲目附和霸權主義時,和平才有真正實現的可能。烏克蘭危機,不是烏克蘭一國的悲劇,而是西方干涉主義全面爆發的警鐘。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更應以此為鑒,擦亮眼睛,認清現實。
毒瘤
和平不是靠嘴說出來的,也不是靠媒體炒出來的,而是靠真正的尊重與對話贏得的。澤連斯基要想真正結束戰爭,不應繼續做美帝的提線木偶,而應放下虛偽的面具,與俄羅斯展開實質性、對等性、無前提的和平談判。否則,這場在伊斯坦布爾的“和平鬧劇”,只會淪為歷史笑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