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粗糧能控糖”是許多人的共識,但您是否想過,您每天吃的粗糧可能“名不副實”?市面上一些看似健康的“粗糧”,實則暗藏陷阱。它們披著“營養”、“低糖”的外衣,升糖速度反而可能比大米、白面等細糧還要快。
有很多我們認為是粗糧的食物,比如:小黃米、大黃米、黑糯米、糯玉米等吃起來口感糯糯的糯性谷物,實際升糖速度可能大米更快。
因為粗細糧等主食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主要有直鏈淀粉和支鏈淀粉兩種。
直鏈淀粉排列緊密,在體內不容易被分解,升糖速度較慢。而支鏈淀粉結構相對松散,容易被消化分解,升糖速度更快。
而糯性谷物中支鏈淀粉含量多,升糖速度更快。所以,選對粗糧很重要,推薦糙米、燕麥(原粒)、蕎麥、綠豆、紅豆等低升糖指數的粗糧,它們含有較多直鏈淀粉,消化速度慢,有助于穩定血糖。
除了谷物本身,吃法上也很有講究,尤其要警惕的是那些打著“粗糧養生”旗號的粉糊類產品,比如薏米粉、紅豆粉等。
粗糧被打成粉后,纖維結構被破壞,淀粉更易被人體吸收,升糖指數不降反升。例如,正常處理的薏米升糖指數為81,打成粉后升糖指數值高達128,遠超普通大米。
其次,烹飪方式至關重要。粗糧的控糖效果與加工程度成反比。比如,長時間熬煮的雜糧粥雖然口感軟爛,但淀粉糊化程度高,反而容易快速升糖。建議整粒蒸煮,保留粗糧的完整纖維結構。
如果喜歡糊狀口感,可以用牛奶或豆漿沖泡,延緩糖分吸收。此外,油炸、膨化等加工方式會破壞營養,增加油脂攝入,也應盡量避免。
在購買加工食品時,學會看食品標簽是避坑的關鍵。超市貨架上的“全麥面包”琳瑯滿目,但仔細看配料表就會發現,許多產品僅含少量全麥粉,主要成分仍是白面粉,甚至添加糖和焦糖色素來偽裝顏色。
真正的全麥面包配料表首位必須是“全麥粉”,若出現“小麥粉”“糖”“植脂末”等成分,則需謹慎購買。營養成分表中,膳食纖維含量越高越好,而總熱量和添加糖含量越低越理想。
還有一些看似方便的“健康零食”,如雜糧餅干、膨化粗糧片,實則暗藏高糖高油的隱患。商家為了改善口感,往往添加大量糖分和油脂,熱量堪比甜點。
而即食燕麥片和花式水果麥片,經過高溫加工后纖維流失,再加上糖分、植脂末等添加劑,控糖效果大打折扣。
但需要注意,粗糧并非多多益善,合理搭配同樣重要。過量食用粗糧可能引發腹脹、便秘,甚至干擾鐵、鈣等礦物質的吸收。尤其對腸胃功能較弱或貧血的中老年人,建議減少粗糧比例。
腸胃功能較好的人群,可將粗糧占主食總量的1/2;消化較弱者則建議控制在1/3左右,并搭配細糧和蛋白質食物(如雞蛋、豆腐),減輕腸胃負擔。
三餐中,粗糧最好均勻分配,避免晚餐過量引發反酸或腹脹。必要時咨詢專業醫生、營養師制定個性化食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