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至5月23日是第十一屆全民營養周。
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成都市第十人民醫院)營養科主任陳怡建議,55至65歲的人群可以開始關注身體狀況,為進入老年階段提前做好營養等方面的準備。
5月9日,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成都市第十人民醫院)走進龍泉驛區一家養老院,開展營養健康科普活動。
提醒:
老年人營養問題,警惕“兩極化”
“當前老年群體的營養問題呈現‘兩頭尖’現象,即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剩同時存在。”陳怡表示。
“老年人容易出現營養問題,主要與其生理結構的變化有關。”陳怡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代謝率下降,特別是合成代謝的功能減弱,而分解代謝則增加,這容易導致蛋白質營養不良。此外,消化系統功能的變化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如食欲減退、消化吸收能力下降以及肌肉流失等,都對老年人的整體營養水平產生了不利影響。
此外,老年人的認知誤區也需要引起重視。陳怡舉例說,有些老人將“清淡飲食”誤解為只喝粥、放棄蛋黃,結果導致營養攝入過于單一。還有一些老人盲目相信“湯水補身”,但實際上,骨頭湯中的鈣含量遠不及牛奶的十分之一,反而其中的油脂可能帶來額外的負擔。更令人擔憂的是保健品依賴現象,“曾有位患者同時服用7種保健品,結果引發藥物性肝損傷”。
陳怡分享了一個案例,一名老人的飲食長期單一,常吃粥類和玉米糊等,體重僅有70多斤。體檢時發現她有貧血,且蛋白質水平偏低。為了改善她的飲食狀況,陳怡建議她少食多餐,確保每餐都包含多種食物,不僅有粥糊,還要有瘦肉、雞蛋、肉類和蔬菜,并推薦了符合膳食指南的營養粉來補充必要的營養成分。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老人的體重有所增加,貧血和低蛋白的問題也得到了改善。
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成都市第十人民醫院)營養科主任陳怡(左一)為老人科普
建議:
老年人飲食應注意這些
考慮到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相對較差,陳怡建議老年人,首先增加餐次,可以參考小孩的飲食方式,選擇每天4到5餐,少量多餐,這樣可以更好地吸收營養。每餐的食物應盡量選擇質地柔軟的,如豆腐、蒸蛋、蒸魚等。蔬菜可以選擇冬瓜、絲瓜等口感較嫩的品種。此外,建議采用蒸、煮、燉等烹飪方式,避免油炸食物,因為油炸食物難以消化。老年人還應盡量避免過于刺激的食物,如辛辣和過冰的食物,這有助于改善消化吸收。
對于“少食多餐”的飲食方式,陳怡表示,零食也可以作為餐次的一部分,但要注意零食的選擇。建議避免高糖、高脂的零食,選擇低糖、健康的零食,如酸奶、堅果和水果,既能提供營養,又不影響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適量的運動也非常重要。適度運動可以刺激食欲,增強體力,而長時間不動可能會導致食欲減退。因此,鼓勵老年人根據身體狀況適當運動,以促進健康。
陳怡強調,對于一些伴隨有高血壓、高血脂等問題的老年人,選擇食物時應優先考慮低升糖指數的食物。例如,選擇全谷物米飯,可以加一些雜糧或黑米,這些食物的升糖指數較低。喝牛奶時,可以加入麥片,成為低升糖指數的食物。水果方面,可以選擇低糖的品種,如柚子和小番茄,這些都不會顯著升高血糖。
對于患有骨質疏松的老年人,陳怡強調補鈣、補充維生素D和確保足夠的蛋白質攝入是關鍵。此外,運動和曬太陽也有助于減少鈣質流失,除了通過食物補充營養外,適當的戶外運動同樣重要。
陳怡最后提到,許多醫院都設有營養咨詢門診。老年人如果對自己的飲食狀況不確定,或需要補充特定的營養成分,可以前往營養門診進行個性化的咨詢,醫生會為老年人量身定制飲食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