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歷史上曾有一位總統,他的任期甚至還不及一夜安眠那么長。
人們習慣認為總統四年一屆,權力莊嚴而穩定,可偏偏有那么一天,因為某種常人難以想象的原因,權力的流轉變得荒誕又真實。
這一天,國家依然照常運轉,普通人照舊為柴米油鹽奔波,而在華盛頓的權力中心,一位叫戴維·賴斯·艾奇遜的參議員臨時成為了“美國總統”。
一、
美國的憲法,是全世界最早的成文憲法之一。三權分立、制衡、選舉,這些原則保障著這個聯邦國家能夠平穩運作。可實際上,任何制度都難免遇到“意外”,而1849年春天的華盛頓就碰上了一次。
那一年,美國第11任總統詹姆斯·波爾克結束了自己的任期。照理說,接任的扎卡里·泰勒應該在3月4日直接宣誓上任,國家的權力不會有片刻中斷。可恰逢這一年3月4日是星期天,按照泰勒虔誠的信仰,他決心要把做禮拜這件事排在一切前面。他堅稱,自己不會在這天宣誓,也不愿破壞幾十年如一日的宗教習慣。
這事一傳開,普通百姓當然不會有多少反應,畢竟在那個年代,遠離權力核心的人對“總統宣誓”到底是哪一天并沒有太多感受。可在華盛頓的議會大廈和白宮,氣氛卻有些微妙。一位在郵局工作的老人后來回憶那天,說是覺得比平時安靜,但并沒察覺世界有什么不同——報紙照常送到,各種通知也沒因為“沒人當總統”而耽擱。
可政府內部卻不能不重視這短短一天的“權力真空”。國家不能沒人“說了算”,哪怕只是一夜。美國憲法對此早有規定,總統和副總統都空缺時,參議院臨時議長需要代行總統職責。戴維·賴斯·艾奇遜,就是在這樣的節點被推上了歷史舞臺。
當時的艾奇遜已經在密蘇里州當了多年參議員,性格沉穩,不善張揚。他聽到自己要做“一天總統”時,既沒顯得驚訝,也沒特別激動,只是習慣性地整理了一下袖口。老友后來形容他那天“像去開一個無關緊要的會議”。
實際上,艾奇遜對這份突然到來的責任并無多大幻想。按照法律程序,他確實成了美國總統,但當日是休息日,沒有國家大事需要拍板,也沒有外交信函等著他簽名。艾奇遜幾乎什么都沒做,就像一位在崗卻無活可干的普通員工。
那天華盛頓的天氣陰沉,白宮門前的守衛士兵一如往常地來回踱步。有人說,艾奇遜在總統辦公室里安靜地坐了很久,然后索性合衣小憩。他的一位助手打趣說:“或許這是有史以來最‘安穩’的總統任期。”
二、
要理解艾奇遜的心態,還得回到他的成長經歷。
1807年夏天,戴維·賴斯·艾奇遜出生在肯塔基州一個普通農家。父母都是地道的美國農民,沒有高深學識,但勤勞、善良。他小時候也和鄰家孩子沒什么兩樣,只是略顯安靜,喜歡拿著舊報紙在村口看半天。鄰居回憶,他小時候說話慢條斯理,做事細致,有時候為了弄明白一本書里的道理,可以連續幾個晚上點著燈思索。
年輕時,艾奇遜憑著不多的積蓄和家人的期望,考入了特蘭西瓦尼亞大學學習法律。那會兒,大學生在當地并不多見,鄉親們時常拿他當榜樣鼓勵自家孩子多讀書。艾奇遜大學畢業后在密蘇里州做律師,憑著口碑和耐心逐漸打出了名氣。法庭上,他并不激烈辯駁,而是更擅長用事實和邏輯說服人。
人生軌跡的轉折點,在他三十多歲時出現。密蘇里的政治格局復雜,經濟和社會矛盾并存,不時有小型暴亂發生。艾奇遜看到,法律只能幫一部分人解決問題,而根子上的矛盾還得靠政策來化解。于是他在朋友們的勸說下,投身政壇。
進入政壇后的艾奇遜,表現和做律師時差不多:不爭不搶,不顯山露水,卻很快獲得同僚信任。他參與推動了土地開發法案,支持改善教育資源,還在多次危機時,幫助調解各派紛爭。1843年,他順利成為密蘇里州的聯邦參議員,后又被推選為參議院臨時議長。這一職務平日并不“顯赫”,但一旦總統和副總統都“缺席”,就由他來頂替。
正因如此,1849年3月4日,艾奇遜在眾人的推舉下成了美國歷史上最“短命”的總統。
可艾奇遜并未因此“自我膨脹”。據說他在那天回家,妻子見他無精打采地脫下外套,便問他是不是累壞了。他搖頭笑道:“今天我也沒做啥,只是坐著想了很多事。”
艾奇遜的兒子曾回憶,父親做完“總統”后的第二天,還像往常一樣早起遛彎,只是路上遇到熟人都開他玩笑,“總統先生,昨晚睡得可好?”艾奇遜擺擺手,像被人說中了什么小秘密,既不好意思,又無奈。
其實,這一天只是他幾十年從政生涯中再普通不過的一頁。艾奇遜后來繼續在參議院服務,又幾次嘗試競選更高職位,但始終沒能更進一步。最后,他像大多數政客一樣,在風風雨雨中安靜退場,晚年回到家鄉,種地、釣魚、讀書,度過余生。
三、
對普通人來說,艾奇遜的一日總統故事,也許就像鄰居家孩子中午“臨時當班”,沒出什么岔子就順利交接。可在美國這樣的國家里,哪怕是一夜的權力過渡,也隱藏著無數制度設計的細節與講究。
美國憲法之所以能應對這種偶發事件,正是靠著三權分立、權力制衡等原則。這套制度雖然嚴密,卻也難免“意外”。在那個通信尚不發達、制度剛剛成熟的年代,假如沒有一個像艾奇遜這樣愿意安靜“頂班”的人,誰能保證國家機器一刻不停?
有人曾半開玩笑地問艾奇遜:“你那一天總統有沒有簽什么重要文件?”艾奇遜笑著回答:“我最多也就簽了一份‘請假條’吧。”
在密蘇里州的農場和華盛頓的議會大廈之間,艾奇遜始終沒有被權力沖昏頭腦。即便當了一天美國總統,他也不過是為制度兜了個底。事后,他沒有高調宣揚自己的“總統經歷”,反倒在信里自嘲:“我是全美歷史上最輕松、最不被重視的總統。”
有意思的是,在他去世后,家人為他立碑,碑上刻著:“曾任美國總統一天。”這既是對他的肯定,也是對美國體制幽默的致敬。艾奇遜的故事在民間流傳開來,成為美國歷史上一個不大不小的“奇聞”。
生活里的人也會遇到類似的境況。村里臨時選個隊長、廠里突發停電要人“盯場”,普通人被推上臺面,大多如艾奇遜那般,只想把一天“頂過去”,安安穩穩,不出紕漏。做事時不求留名,過后也不計較得失。只是等到老了回憶時,才會和孩子們絮叨一句:“那年,我也當過一天‘大官’。”
艾奇遜的“一日總統”并沒有影響美國的走向,但卻讓我們看到,權力和責任有時來得悄無聲息,也許只是一夜夢醒,便又回到本來的生活。這一天,美國社會照舊運轉,農夫清晨趕著牛出門,孩子們在學校學算術,工人們在車間忙碌,國家機器沒有半點停頓。也許這正是制度設計者們想要的——讓國家不因某個人的“在或不在”而停滯。
時間過去一百多年,艾奇遜的故事仍時常被人提起。有些人把它當成笑談,有些人則從中體會到普通人在歷史巨輪中的位置。或許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能把一件意外的“差事”平平穩穩地做好,已經是對生活最大的回饋了。美國歷史上的“一日總統”,沒有留下什么政績,卻留下了一個足夠讓后人咀嚼的故事。誰又能說,這樣的一天,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人生巔峰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