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5日,上海市靜安區蕃瓜弄小區舊住房改建“拆除重建”項目簽約首日即以98.6%的高比率生效,開啟了原址重建的蝶變之路。兩年來,這座承載著上海城市更新歷史的工人新村,以“蕃瓜弄速度”和“新時代群眾工作八法”為標桿,實現了從“老破小”到現代化社區的跨越,成為超大城市中心城區舊改的示范樣本。
歷史回望:時代烙印下的居住困境
蕃瓜弄始建于20世紀初,曾是上海人口密度最大的棚戶區“滾地龍”。1964年,改造為上海首個五層工人新村,但因“小梁薄板”結構缺陷,房屋老化、廚衛共用、面積狹小等問題日益凸顯,居民生活苦不堪言:燒飯需錯峰、如廁靠痰盂、洗澡用“三盆水”,最小的戶型僅6.5平方米。
攻堅克難:直面“天下第一難”
設計方案的復雜性:戶型設計的“樂高式”調整,面對97種原始戶型、最小6.5平方米的復雜情況,方案歷經幾十稿優化,最終歸并為8種基礎房型,衍生47種細分戶型,確保每戶套內面積增加,獨用廚衛、陽臺和朝南房間成為標配。
簽約率的“雙向奔赴”:從黨員帶頭簽約到居民志愿調解,基層干部以“將心比心”化解矛盾。居委會干部以真誠打動居民,黨員志愿者主動說服鄰里,最終實現100%簽約的“奇跡”。
過渡期的民生保障:居民搬離期間,政府每月提供過渡補貼,并協調解決租房難題。街道設立“一門四站”負責政策咨詢、信訪調解、矛盾化解、法律援助,確保“矛盾不出小區”。
蝶變新生:從“老破小”到“宜居標桿”
硬件升級與配套完善:小區新建6幢7—33層電梯住宅共1285套,配備地下車庫提供地下機動車停車位約790個、人車分流設計及9000平方米公共配套,包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老服務中心、黨群服務中心等。改造后小區綠化率達37%,惠民1122戶,服務設施堪比商品房。
情感聯結延續:居民雖暫居各地,但通過臨時黨支部的“回娘家”活動、線上聯絡,維系社區凝聚力,提升居民獲得感和社區溫度。
老黨員陳老伯感慨:“改造后還是老鄰居,這才是真正的家園。”
目前,蕃瓜弄地基工程已初具規模,項目從2023年11月開工至今,樁基工程及首道支撐棧橋完成100%,二道支撐完成100%,二道支撐下土方開挖完成100%,底板墊層澆筑完成100%,負二層模板鋪設完成60%,鋼筋綁扎完成35%,混凝土澆筑完成20%,預計2027年完成居民回搬。
蕃瓜弄的蛻變不僅是物理空間的更新,更是一場關于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動實踐。它證明在城市發展的長卷中,民生“里子”與城市“面子”同樣重要,而居民的幸福笑容,正是最閃耀的舊改勛章。
記者:陳潔
圖片:天目西路街道
編輯:徐悅琳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靜安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