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氣管造口狀態合并重癥肺炎的59歲男性患者,在靜安區中心醫院護理團隊精準化氣道護理下成功戰勝病魔,順利出院。該患者病情復雜,痰液黏稠如膠、反復高熱,一度生命垂危,最終通過科學預警和個性化護理方案轉危為安。該案例于近日榮獲2025年度靜安區“改善就醫感受 提升患者體驗”優秀護理項目個案護理類獎項。
痰堵氣道,病情危急命懸一線
患者有高血壓、腦梗和糖尿病病史,2年前手術后長期依賴氣管造口呼吸。入院前20天,他突然高燒至38.5℃,咳不出的黃膿痰堵住氣道,血氧驟降至85%,CT顯示雙肺嚴重感染并伴有肺不張,被緊急轉入重癥監護室。
“他的痰液像漿糊一樣黏在氣管里,連纖維支氣管鏡都能看到大量痰痂。”護理團隊回憶,當時患者呼吸急促(33次/分)、血壓低至80/50mmHg,隨時可能因缺氧或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
多學科團隊定制精準護理方案
面對難題,醫院迅速組建由護士長、呼吸治療師和專科護士組成的護理團隊,展開一場“氣道保衛戰”。
濕化升級:初期使用0.9%生理鹽水持續滴注效果不佳,后調整為0.45%低滲鹽水,配合高流量濕化儀(37℃恒溫),痰液從“重度黏稠”逐漸變為“中度”,氣道恢復通暢。
精準排痰:借助CT定位肺部感染區域,用記號筆在患者體表標出“重點排痰區”,通過體位引流(如墊高上身30°針對肺中葉)和振動排痰儀精準擊碎痰栓,每日3次。
感染防控:護理人員在進行氣道濕化操作時,嚴格遵守無菌原則,洗手、戴口罩、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和濕化裝置、定期更換氣管套管、濕化裝置等,每日4次為患者口腔刷洗,阻斷細菌下行感染。
治療中,醫護團隊兩次使用纖維支氣管鏡深入氣道“大掃除”,吸出大量白色膿痰,并動態調整抗感染方案。一周后,患者體溫恢復正常,CT顯示肺部炎癥明顯吸收,最終脫離高流量吸氧,改為普通氧療。
據悉,重癥肺炎合并氣管切開的患者護理難度大,需兼顧濕化、排痰、防感染等多重目標。“這類患者的氣道像沙漠一樣干燥,我們必須跑在并發癥前面。”靜安區中心醫院護士長殷慧介紹,團隊通過每小時監測痰液黏稠度、MEWS評分預警系統和24小時監護,及時捕捉到每一次細微變化。
出院時,張先生的生命體征已趨平穩,家屬對護理團隊連連致謝。這場“氣道保衛戰”的背后,是醫護對細節的極致追求與多學科協作的勝利。
殷慧表示,本例成功經驗表明,精準化、循證化的護理方案能顯著縮短治療周期,提升患者生存質量,為提升護理服務水平提供了實踐范例,為復雜性氣道管理及多學科協作護理提供可復制經驗。未來,團隊將持續探索智能化、個性化護理策略,進一步改善護理服務,持續提升患者就醫體驗。
記者:郁婷藶
編輯:徐悅琳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靜安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