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重慶5月16日電 題:臺胞投身大陸特殊教育行業29載:服務生命、擁抱學生
作者 張旭
做康復訓練、教授研習課程、組織特殊兒童健走活動……雖已年逾七旬,來自臺灣的方武、李寶珍夫婦每日仍然忙碌。
“還有一年,我們這個機構就年滿30歲了。”方武近日在其創辦的重慶市江津區向陽兒童發展中心接受采訪時說,成立該機構的初衷,是用專業能力幫助有需要的人。
早年間,方武、李寶珍在家鄉的福利院擔任保育員,投身特殊教育行業近20年。
1988年,方武隨母親到祖籍地江津探親。此后多次探親過程中,方武、李寶珍發現,彼時江津乃至整個重慶的特殊教育機構還較少,遂萌生了在江津創辦該類機構的想法。
1996年,多方籌備之下,重慶市江津區向陽兒童發展中心正式創辦。機構名字取自所在的“向陽街”。最開始,機構有5名老師(不含方武、李寶珍在內),第一期招收了9名特殊兒童。后來,機構的師生規模逐步擴大至數十人。
“我們屬于‘民辦非企業’。”方武說,機構所需資金,主要來源于他的親友、同學,一些自愿出錢的特殊兒童家長,還有江津當地殘聯對特殊兒童的補助。創辦伊始,機構并未向學生收費;直至近年,因各項成本上漲,才象征性地收取一點費用。
該機構能夠存續至今,“愛心”是一個重要關鍵詞。
“特殊教育是面對一個個有血有肉、有感覺、有思想的個體。他(她)走入了你的機構,你就走入了他(她)的生命。”在所著《苦口婆心》一書中,李寶珍提到,呵護、牽掛這些孩子是“為師應有的心情”,作為老師,要給予他們無私的愛、無條件的尊重。
近日,李寶珍在重慶市江津區向陽兒童發展中心開展教學活動。張旭 攝
在李寶珍看來,無論這孩子今后在哪里、有什么能力,這層師生關系是永遠的緣分。從業數十年,她才漸漸知道,他們所追求的是那種服務生命、曾經擁抱過這些學生的感覺。
兩人始終堅持一線教學。方武說,他們以此為榮。平日里,兩人幾乎“以機構為家”,多在機構食堂吃飯;雖有寓所,但為更加全身心地投入教學,也多住在機構宿舍。
“讓機構變大、變強,并不是我們進入這個行業的真義,更不是社會需要我們這些機構的目的。”李寶珍說,保持對特殊教育最初的理想和對學生最真摯的教導,才能讓特殊教育的人道主義精神薪火相傳。
在李寶珍看來,特殊教育從業者的另一個關鍵詞是“學習”。
“在我們這個行業,越有愛心、良心,就越虛心。”李寶珍說,長期從業,深知身心障礙學生的處境;真正能改善學生能力的,是高效教授他們專業的知識和技能,甚至,“學習是生命唯一的出路”。
平日里,方武、李寶珍會經常和老師們共同探討教學,舉行定期(幾乎每周)和不定期的學習分享活動。他們也會時刻關注學界與業界新知識、新動態,以應用于學生的教育、康復實踐。
“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加入行業。”李寶珍說,近30年來,她參與和見證了大陸特殊教育機構數量的增多、專業化程度的增強。
“除了特殊教育,我們好像也不會干別的。”方武笑稱,從年齡上看,他們現在算是“發揮余熱”。未來,愿意繼續扎根行業一線,為大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