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1975年4月,蔣介石在臨死前還依然幻想著國民黨可以“光復大陸”,在給蔣家后人的遺囑中明確提到,等將來中國統一以后能夠將自己安葬在南京中山陵旁邊。
所以在蔣介石死后并沒有正式下葬,而是采用“暫厝”的方式,寄放在臺灣桃園的慈湖陵寢。
無獨有偶,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同樣希望統一后可以葬在大陸老家。
可是身為蔣家第三代的蔣孝勇,卻違反了父親和爺爺的遺囑,在1996年中國還沒有統一的時候,就想急匆匆地將他們的移回大陸安葬,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蔣經國的小心思
和父親蔣介石不同,蔣經國掌權的時候已經清楚地認識到,按照當時國民黨的實力,想要實現所謂的“光復大陸”根本就是癡人說夢。
1949年之前,國軍在內戰中還可以作出像樣的抵抗,可是到了七十年代之后,國軍戰斗力和戰斗意志都下滑明顯。
相比之下,解放軍的實力越來越強,裝備越來越好,要不是美國的保護,國民黨根本就撐不到現在。
蔣經國當然什么都明白,可是口號還是得喊的,否則怎么凝聚人心呢?
只不過“武力反攻大陸”這種大話他是說不出口的,只能提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策略。
不過難能可貴的是,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之下,兩岸始終保持著一個共識——那就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也沒有主權問題,大家討論的是制度問題。
對于制度問題,我黨高層并沒有把路走死,只要承認大家同屬一個中國的原則,剩下的都可以談。
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方案其實就是在對國民黨表達出善意,希望臺灣可以重新回歸祖國的懷抱。
可沒想到蔣經國卻并不買鄧公的賬,他始終認為共產黨示好的背后是“另有所圖”,所以依舊沒有和大陸達成任何進一步的共識,秉持的還是“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原則。
為了軟化蔣經國的態度,1982年7月,人民日報刊登了廖承志寫給蔣經國的公開信。在信中廖承志從大局出發,早日解決臺灣問題是兩岸人民共同的愿景。
隨后又講到國共之前的兩次合作,都對國家和民族作出了巨大貢獻,兩黨的利益都應該讓步于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
最后從“孝道”出發,蔣介石生前的遺囑就是落葉歸根,以至于如今還未下葬,等待兩岸統一之時,自然可以將父親安葬,盡孝道。
整篇文章有理有據,從公私兩方面規勸蔣經國支持祖國統一。
失勢之后,蔣家匆忙考慮移靈
1987年,或許是因為健康惡化,蔣經國終于放開了同大陸接觸的口子,派出密使沈誠同我黨洽談。
在這個期間,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曾經致函蔣經國,表明了態度:“先談合作,后談統一”、“兩黨對等、中央層次”。
蔣經國對這種處理方式很滿意,并且表示將會派代表到北京談判。
然而,正當兩岸往來升溫,祖國統一希望在即的時候,蔣經國卻在1988年1月病逝。
而他立下的遺囑有一條和蔣介石一樣,那就是等祖國統一之時,再將自己正式安葬在浙江老家。
之后上任的李登輝是當時國民黨內的臺獨頭子,李登輝自然是不希望兩岸統一的。
就連之前蔣經國派出的密使沈誠都遭到逮捕,兩黨談判也被迫徹底中斷,雙方為統一作出的努力也付諸東流。
客觀地說,蔣家雖然反動,但是一直以來都反對臺獨,蔣家兩父子執政期間無論對于“臺獨”還是“獨臺”勢力都進行了嚴厲鎮壓。
隨著蔣經國逝世,蔣家徹底被擠出了權力的中心,臺獨分子對于蔣家之前的打壓記恨在心,通過“拆除違建”為由先后拆除了蔣介石銅像、蔣緯國私宅。
結語
權力場的失勢,加上臺獨分子的步步緊逼,讓身為蔣家第三代的蔣孝勇不得不考慮提前將父祖的靈柩送回大陸安葬。
在1996年和國民黨提交了移靈方案之后,蔣孝勇公開表示:“兩蔣一定要葬在大陸,絕不能讓臺灣人(這里的臺灣人指臺獨分子)鞭尸?!?/strong>
可惜的是,蔣家后人的移靈努力最終還是沒有成功,蔣孝勇1996年12月因為食道癌去世,年僅48歲。在離世之前,他扯著微弱的嗓音和妻兒叮囑道:“蔣家人是中國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