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廣生是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南京東機輛段的機車司機,今年54歲,同事和朋友都習慣稱他“老于”。駕駛火車在鐵軌上穿梭,是他的日常工作;而他的另一段人生旅程,同樣充滿溫度與力量:自1999年起,他堅持無償獻血,截至目前,累計獻血總量2.44萬毫升。
26年65本獻血證,“熱血”記錄從未“停更”
于廣生出生于天津寶坻,這座小城緊挨著唐山,曾在唐山大地震中受災嚴重,這讓于廣生從幼年起就明白了生命的可貴。
“1999年9月25日”于廣生說他永遠記得這個有著起點意義的日子。那天,于廣生夫妻兩人帶著兩歲的女兒去南京新街口逛街,看到了一輛停放在路邊的獻血車,在南京醫(yī)科大學第四附屬醫(yī)院工作的妻子順便帶著他第一次獻了血,從此開啟了長達26年的獻血之路。
2021年,于廣生了解到單采成分血也是一種獻血方式,血小板能救助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患者,而且比捐獻全血的間隔期縮短了,他算好自己的獻血周期,再根據(jù)自己的休息時間進行預約,總有辦法“卡點”奉獻。
“獻血是為了救人,必須保證質量。”于廣生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獻血前一周,他會進入“嚴格管理期”。“尤其在獻血前一天,我都會吃純素套餐。”截至目前,于廣生累計獻血65次,總量達24400毫升。這些數(shù)字背后,是一次次卷起袖子的堅定。浙江、江蘇、安徽、上海……這些地方的獻血站,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36個微信群里“找活干”,見縫插針做公益
在等待獻血的日子里,于廣生用志愿服務填滿自己的休息時間。
于廣生手機里有36個志愿服務群,他根據(jù)休息時間在各微信群里“找活干”,就連上夜班的日子他也見縫插針,利用白天時間去做志愿服務。
“早上7點出門,晚上11點到家。”于廣生白天一般都會到省人民醫(yī)院獻血屋,指導獻血市民填表,向路人介紹無償獻血的重要性。傍晚又匆匆往大行宮地鐵站趕去,那里有一輛獻血車,在這里繼續(xù)進行“三獻”(無償獻血、造血干細胞捐獻和人體器官組織捐獻)科普宣傳。
截至目前,于廣生累計無償獻血志愿服務超過3100個小時,已符合“無償獻血志愿服務終身榮譽獎”標準。
“我們的工作是四班倒,經常要上夜班”,南京東機輛段南京東整備車間黨總支書記、副主任王榮年感慨:“老于還要去參加那么多公益活動,真的不知道他的時間是怎么擠出來的。”
簽署遺體器官捐獻協(xié)議,用生命延續(xù)生命
“我要是再早一點了解到‘三獻’就好了。”于廣生告訴記者,因為年齡的原因,他無法捐獻造血干細胞了,這也是他的一大遺憾。
不過在2021年,他又辦了一件“大事”——簽署遺體器官捐獻協(xié)議,并投身相關志愿服務。他奔波于社區(qū)與紅十字會之間,為3位困難捐友申請到7000元救助金。在南京江北新區(qū)的老舊樓道里,常常看到他拎著《捐友通訊》雜志和慰問品,挨家挨戶敲開獨居老人的門。目前,他遺體捐獻志愿服務時長已有近1300個小時。
2021年,于廣生的鄰居因心臟病猝逝,讓他意識到應急救護技能的重要性。當年9月,他考取了救護員證。對生命的珍重刻在于廣生的心里,為了給緊急救助做好準備,他頂著烈日,騎著自行車摸清了自己家附近30多個AED的具體位置和設備狀態(tài)。“我現(xiàn)在出門,包里都帶著呼吸膜”。
于廣生也在用行動詮釋著“用生命延續(xù)生命”的深刻內涵——不是單向的拯救,而是通過知識傳遞與技能普及,讓更多人成為生命的守護者。為此他為新入學學生、社區(qū)群眾開展心肺復蘇等培訓。“參加過的大小活動有幾十次了。”于廣生告訴記者,經他培訓出來的也已有上千人次。
“做公益的人是互相吸引、互相影響的。”于廣生還組建了“樂于廣生·愛滿人間”志愿服務隊,帶領20余名志愿者,在大行宮地鐵獻血車、秣陵安養(yǎng)院等地開展了公益活動,今年以來,團隊先后惠及群眾300余人。
通訊員 李海東 現(xiàn)代快報/現(xiàn)代+記者 徐蘇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