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這個每一步交易都裹挾地緣政治意圖的時代,沙特的一連串操作令全球啞然失語。
2025年5月15日,特朗普剛踏上利雅得的紅毯,便帶走了一份厚重的“禮物”:1420億美元的軍售合同。白宮旋即高調宣布,這是“史上最大軍售協議”,覆蓋從空軍現代化、導彈防御到海上安全的多個領域。華盛頓媒體紛紛解讀為美國重塑中東軍火版圖的關鍵一步。
然而,僅僅不到24小時后,另一邊的北京傳來消息:沙特環境、水利和農業部在中國首都,簽署了多達57項出口協議,涉及金額140億沙特里亞爾,約合人民幣269億元。出口品類包括奶制品與水產養殖品,直供中國市場。
如果說美沙軍售是一場武器與利益的權力游戲,那中沙協議則更像是一筆穩扎穩打的民生生意。但正是這兩份協議的并置,構成了沙特當下對外戰略的真實剪影——一場極盡平衡術的“雙軌外交”操作。
送美軍火大單:投名狀還是戰略回購?
美沙這次的1420億美元軍售協議,并非空穴來風。從F-15戰機改進,到“愛國者”防空系統,再到各類精確制導武器和后勤保障,這筆交易幾乎涵蓋了美軍對外出口的全部“看家本領”。對于特朗普來說,這是軍工復蘇和對外影響力的雙贏之舉。而對沙特而言,則是一次借力維穩的“安全對沖”。
分析人士指出,面對伊朗不斷增強的地區滲透,敘利亞和也門局勢的反復無常,沙特必須用實際軍力鞏固其地區主導地位。而在現有體系中,美國仍是中東軍力輸出的頭號莊家。對沙特而言,與美國繼續保持武裝綁定,仍是避免被邊緣化的現實考量。
但這種“安全依賴”未必穩固。2017年美沙簽署的1100億美元軍售協議中,多項至今未兌現;美國武器售價高、交貨慢、附帶條件多,一旦政局風向轉變,協議兌現隨時可能懸空。此次所謂“史上最大”,能否最終落實?無人敢打包票。
簽中農產協議:實利主義的新注腳
如果說美沙軍售是戰略籌碼堆砌出的金字塔,那中沙農產品合作就是穩穩落地的“新基建”。
此次簽署的57項協議,盡管總金額不及美沙軍售的零頭,卻顯現出沙特經濟轉型的真實路徑。《2030愿景》已寫明:沙特必須擺脫對石油的單一依賴,建立多元經濟支柱。而中國這個全球最大消費市場,正是非石油產品最具潛力的出海口。
沙特奶制品、水產養殖品出口中國,不僅為其國內農業注入實質動力,也為中國市場提供了新的來源補充。更重要的是,中沙合作強調的是“互利共贏”,沒有附帶政治前提、沒有雙重標準,也沒有“交付”陷阱。對沙特而言,這樣的合作才更具戰略縱深。
同時,中國在農業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冷鏈物流等方面積累深厚,若雙方合作深入,沙特農業將完成從資源依賴向技術驅動的跨越。
沙特的兩張牌:投桃報李,還是投石問路?
沙特為何要在短時間內同時對中美拋出“橄欖枝”?顯然,這不是偶然的外交熱情,而是冷靜布局下的雙重保險。
一方面,沙特清楚美國的軍售并非無條件的“安全承諾”,更多時候是一種“有價的戰略附庸”。在地緣斗爭進入白熱化的當下,沒有哪一個中東國家敢于把賭注壓在某一方的信誓旦旦之上。
另一方面,中國則提供了沙特經濟轉型所需的“確定性”:巨大的市場、技術的賦能、政策的延續性,以及在國際合作中鮮見的政治尊重。在“全球南方”崛起的背景下,中沙之間的互補性不斷放大,關系的含金量也正從石油,擴展到農產、基建、科技、甚至數字經濟領域。
兩份協議,一份是沙特的安全焦慮下的買單姿態,一份是轉型沖動下的成長出口。若說哪一方才是“未來之選”,沙特自己心中或許已有答案。
交易是手段,主權是籌碼
從軍火到奶牛,從紅海到長城,沙特正以罕見的速度在全球兩極之間游走——既要拿到美國的軍力“保護傘”,又不放棄與中國的產業鏈接軌。這種策略看似騎墻,實則是在全球新舊秩序交錯中,為自身爭取最大回旋空間。
而對中美而言,沙特的選擇亦是一次現實寫照:美國仍握武器話語權,但在增長邏輯與市場粘性上,中國顯然更具吸引力。一個正在押注火藥,一個正在播種稻谷;一個開出的是條件合同,一個展開的是互利共贏。
未來的國際格局,不會因一次軍售就板上釘釘,也不會因一紙協議就風向突轉。但誰能握住更多“下沉的手”、連接更多“上升的國”,誰就更接近塑造新秩序的中軸線。
沙特這次“雙投”,不只是外交靈活,更是時代一面鏡子。照見舊安全觀的蒼白,也映出新合作觀的潛能。最終誰主沉浮,還得看這場“雙簽局”背后的深層棋盤,如何落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