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來,事情得到了圓滿解決,但這就完了嗎?真相究竟是什么?”
▲點擊觀看視頻
5月14日,湖南株洲一患病老人被抬到銀行取款時死亡,引發廣泛關注。中國農業銀行株洲分行副行長接受采訪時,曾詳細回應事發過程,稱老人女兒陳某未告知老人身體情況;網點告知可以上門服務,也可直接將錢打到醫院,陳某未表態;網點告知可將老人帶回休息,由老人女兒留下辦理,被拒絕。
15日晚,曾在網上發帖的老人侄子彭先生告訴記者,對銀行一方的回應不認可,“談了一下午,沒看到監控。可以說我們碰瓷,我們要求查看監控,證明我們的說法。”
5月16日,彭先生稱已與銀行方面協商一致,達成和解。銀行方面將負責老人的喪葬費用,“以慰問金的形式”向家屬支付10萬元。
正觀視評:
沒想到,事件這么快就塵埃落定了。對于銀行來說,能用區區10萬元息事寧人,完全可以接受;對于家屬而言,老人本就重病彌留,能把錢取出來,還能額外獲得10萬元喪葬費,同樣能夠接受。于是雙方就這樣快速達成和解,得到了各自都能接受的結果。
看起來,事情得到了圓滿解決,但這就完了嗎?真相究竟是什么?到底是銀行不通人情,還是家屬“碰瓷”?這可是涉及一條人命啊,還引發了輿情,結果短短兩天就了結了,監控沒有公布,也沒有后續,誰對誰錯到現在不知道。尷尬的,不僅是去世的老人,還有關注關心這件事的廣大網友。
值得注意的是,銀行支付家屬這10萬元是“慰問金”,而非賠償金,也就是說,銀行始終認為自身沒有責任,或者責任不大。既然如此,為何還要急于和解了事?在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情況下,公布相關視頻,不就真相大白了嗎?雖然“人死為大”,慰問無可厚非,但銀行的聲譽需要正名,單純給錢息事寧人的處理方式并不妥。
事實上,類似的家屬抬著病人去銀行取款的事件,并不罕見,每次輿論發酵,銀行的回應往往是“我們可以上門服務”。但現實中為何總是沒能上門服務,到底哪個環節出了問題?無論如何,這起事件都給所有銀行提了個醒:上門服務不能只是嘴上說說,更不能成為“隱藏服務”,而應該擺在臺面上,甚至就寫在銀行大廳最顯眼的位置,讓知道的人越多越好,讓申請越容易越好。
真不希望類似事件再發生了,無論銀行還是家屬,都應該多考慮病人身體,而非錢。
(黃河評論信箱:zghhpl@163.com)
編輯:左海濤
二審:陳若松
三審:王長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