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篇帖子。
一位網友發現自己的移動支付賬戶突然被劃走1100元,仔細一看原來是5年前使用某個租車APP時的一次“違章”。
1100元,是200元的罰款和900元的違約金。
但他完全不清楚違章細節,這5年間也從未有人聯系過他,告知這件事。
突然的扣款,讓他十分驚詫:5年前的違章記錄,為什么現在才扣?
他試圖聯系客服問清楚情況,但租車平臺拿不出任何違章記錄、處罰決定書和扣款依據。
于是他選擇了投訴。
經過核實,平臺做出了回應:
違章記錄確實存在,但早已過追訴期,罰款和違約金會原路退回到他的賬戶上。
之所以沒有相關材料證明,卻能輕易地扣費,是因為他在租車時勾選的信用免押。在免押金的同時,也授予了無限期扣款的權限。
博主@白二少在評論這件事時便提到:
“開通某個商家或APP的‘先用后付’或‘離店再付’之類的自動扣款服務,相當于給了那個商家/APP‘免密支付’,也就是‘直接扣款’的授權。
這個授權基本上都是沒有期限的,不是僅限那一次。”
這意味著,一旦開啟免密支付,等于敞開錢袋子,自愿讓別人的手伸進來??圪M看對方良心,投訴是否成功全靠自身運氣。
想要免去錢袋漏底的擔憂,只有關掉沒用的免密授權。
但往往開通一瞬間,關閉點三次。
博主@白二少分享了如何關閉幾個平臺免密授權的方法。
十點君也在這里提醒大家,實在找不到的時候,可以咨詢平臺客服如何關閉免密支付或先用后付的服務,這基本適用于各個APP。
在自查的過程中,許多人曬出了類似的經歷。
有人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啟了話費的自動增值業務,被扣了十個月。
也有人表示自己曾經免押租了一個充電寶,在還成功的情況下,次月多了一筆99元的扣款,理由是充電寶沒還。
投訴追回之后,她心有戚戚。
倘若她沒有記賬習慣,這筆扣款也只會成為一筆不被在意的歷史消費記錄。
的確,移動支付越來越便捷的今天,隨手一掃,輕輕一點,消費就完成了,事后誰也難想起某一筆訂單記錄從何而來。
更何況,更多的時候,我們的錢,是被我們不知不覺花完的。
不知道有沒有人發現,明明不敢輕易地花掉1000元,但在逛購物平臺,還是不小心的買了幾十個9.9元、19.9元。
去超市買些日用品,標價也不高,這個2.98元,那個18.9元,只是購物車還沒裝滿呢,結賬就已經超預算了。
如果用上APP的月付功能,到下個月初會發現自己不僅摳摳搜搜花了很多錢,也是省吃儉用欠了很多債。
快捷的支付,讓我們快速地花掉很多錢。
脫口秀演員周奇墨曾經就在節目上分享自己的經歷。
每當月底收到自己的微信賬單的時候,他總是驚訝于自己一個月居然能花這么多錢。
打開賬單后發現,既不是充電寶沒還,也不是共享單車沒鎖上,每一筆都是他親自花的錢。
他不得不感慨,現在的掃碼支付太便捷了,便捷到當時花錢時都不覺得心痛。
心痛,是現在很多人在花錢時最缺乏的一種心理狀態。在心理學上,這又被稱作為“支付疼痛”。
一項針對腦區的研究表明,支付痛感所產生的痛覺有前扣帶回皮質的背側和上額回部分以及前腦島參與。
這意味著,它是一種情感痛覺,實實在在會讓我們“心痛”。
提出這一概念的奧弗·澤勒邁爾博士也表示人們對付款有不同的反應:
“一些交易引起痛苦,另一些交易則帶來快樂?!?/p>
當錢成為卡上或支付軟件上的一串數字時,這種疼痛感會大大降低,人們轉而關注起商家的優惠促銷手段,快樂變多,沖動下單的幾率也就變得更高。
以至于我們即便會在大額消費前思索再三,也擋不住被小錢掏空口袋。
在看到余額之前,更是忍不住誘惑買買買。
到最后,我們對金錢失去了敏感度,買東西只剩下“我不能沒有”的消費恐懼。
身邊有個朋友便是如此,她總納悶自己攢不下錢。
仔細研究自己的消費習慣后,她發現原來是自己太不把錢當回事了。
一個月工資五六千,但總秉持著“貴的就是好用的”的理念,去購買大幾百小一千的東西,每逢促銷,能直接花去半個月的工資。
買來的商品并非全合心意,但到這時她又會因為嫌退貨麻煩,直接留下。
結果便是沒買多少東西,卻花了很多錢。
事實上,當我們糾結于滿減湊單、要不要用優惠券時,只會忘記自己真正只需要的是什么。
因為先進如大數據,也只會推送你喜歡的東西,誘惑你下單,猜不到你真正需要哪一個。
在“電子付款讓人對錢沒有了概念”的熱搜下,有網友進行了簡單直觀的對比。
一臺手機的購買,需要近一厘米厚的百元大鈔。
吃一頓火鍋的開銷,需要30顆雞蛋、10斤大米、生豬肉五斤、鮮雞翅1斤等食材。
將卡里的數字,變成實實在在的現金時,不少人也更能感受到金錢的流失。為了控制自己的無意識消費,他們開始用現金省錢、攢錢。
去年年初,后浪研究所對這一現象進行采訪。在幾位受訪者中,一位全職媽媽結婚十年,有兩個孩子,但家庭沒有多少存款。
丈夫經常借錢給父母投資,而她有將近兩年的報復性消費習慣,常常覺得自己缺衣服,孩子缺鞋,就到處買買買。
買完之后,發現自己并不需要。
偶爾心血來潮想存錢記賬,屢屢失敗,只想買個菜買個鹽,卻記著記著發現自己還是買了很多不該買的東西。
后來,她開始學著別人用現金攢錢。每周定下一家人的生活費后,她會將這筆錢分門別類進行管理:
200塊的買菜額度,100塊的生活用品,100塊的零食花費、200塊的換季衣物……
沒過多久她發現,這樣規劃完到月底,還能攢下1000塊錢。
這筆錢放到銀行存定期,不想拿著身份證去銀行取錢,也能限制她的開銷。
同時,她也發現了使用現金的好處,花完了額度,有什么想買的只能留到下周再買,帶多少現金出門,就只能花多少錢。
大大地改善了她的消費習慣。
最重要的是,還能讓丈夫知道,他隨手借出去的10萬20萬,不是賬戶上的數字,而是一沓沓的紙鈔。
的確,對于有無節制消費習慣的人而言,用現金反而容易理清楚自己還剩多少,強制思考,回歸理性消費。
花一張少一張的現金,也能幫助我們謹慎購買,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說到底,便捷的支付方便的是消費。
但怕麻煩,才是省錢之道。
人到中年后,都不得不認清一個事實:
花錢如流水,賺錢如抽絲。
工資漲不漲不是自己說了算,但孩子的學費,老人的醫藥費,在家時的柴米油鹽,出門后的社交應酬照樣要花錢。
購買孩子的補習班課程,眼都不眨,到了自己,總是為了不同平臺幾毛錢的差價貨比三家。
無論是現金支付,還是移動支付,這兩者并不沖突,關鍵在于如何用,如何省。
會有人覺得線上消費管不住手,也會有人認為卡里的余額是辛苦賺來的錢,家里的現金等于意外之財,花出去無所謂,看到賬單才心疼。
不過,在使用移動支付進行消費行為時,十點君也總結了幾點建議:
一、設置24小時購物冷靜期
使用現金無非是在金額有限的情況下,給自己想買的東西排出優先級。
線上支付多了一層“購物車清空”的爽感,卻容易讓人忽視商品本身的必要性。
正因此,非必需品加入購物車時,強制等待一天。
同時,觀察自己的消費習慣,最后可能在什么時候沖動消費,就在那個時間關掉購物APP,研究表明晚上十點后消費意愿提升37%。
二、非必要不開啟“無痛支付”
關閉非必要的“免密支付”或“自動扣款”功能;
設置交易限額(單筆/日累計金額上限),降低大額盜刷風險。
三、及時對賬,關注賬戶異常交易
消費者協會提醒,在發現賬戶存在異常交易,遭遇盜刷等情況時,應立即凍結支付渠道,通過銀行客服、支付寶或微信平臺緊急凍結關聯賬戶,阻止后續扣款。
同時留存證據并投訴:保留盜刷記錄截圖、交易時間等信息,向支付平臺投訴。若損失金額較大,需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并配合提供相關證據材料。
雖說想要做到能花會攢,最重要的是培養理性消費的意識。
但大多數人只是普通人,會有忍不住誘惑買買買的時刻,有為了生活不得不節儉低頭的日子。
一時的花銷并不能決定什么,省錢、存錢需要的是慢慢來。
從擺脫負債開始,從積攢五百一千開始。
當你習慣了移動支付,手機里的余額會少,放在錢包里的錢就會原封不動。
當你開始使用現金消費,于你而言,出門花錢便不再是帶著全身家財。
無論哪一種方式,都只有一個目的:
要好好存錢,更要好好生活。
點個 ,愿我們能省會存更會花。
參考資料:
1、京師心理大學堂:《電子支付讓我花了更多錢?丨電子支付》
2、后浪研究所:《重新用回現金后,年輕人終于攢下錢了》
作者 | 微微
主播 | 聞悅,愛唱歌的主持者,公眾號:聽聞悅。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