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至11日,于南京召開的2025年麻醉與圍術期醫學高質量發展學術會議傳來捷報: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援疆專家潘鵬帶領阿勒泰地區人民醫院模擬教學團隊,從全國60余支參賽隊伍中突出重圍,榮獲“臨床師資模擬教學能力建設活動——高質量模擬教學案例”獎項,實現了地區人民醫院建院以來全國性教學獎項“零的突破”。
創新教學模式 讓邊疆醫生掌握“實戰密鑰”
“初到醫院時,麻醉科醫生在復雜病例中缺乏系統思維訓練,這是制約診療水平的關鍵。”潘鵬回憶起援疆初期調研情況時說。在黑龍江省援疆前方指揮部與院方支持下,她主導引入“麻醉情境模擬——危機資源管理”教學模式,針對邊疆地區常見的急危重癥場景,帶領團隊耗時數月打磨“失血性休克識別與處理”教學案例。從模擬搶救流程到團隊協作細節,每個環節都經過數十次實戰化演練,最終形成兼具地域特色與臨床指導性的教學范本。
“作為領獎代表登上領獎臺時,我深感責任重大。此次成果凝聚著麻醉科全體成員的智慧與汗水,通過系統的病例演練與團隊協作訓練,不僅規范了年輕麻醉醫師對失血性休克的診療流程,更顯著提升了他們在態勢感知、團隊協作及統籌協調等非技術層面的綜合能力。”潘鵬說。
本土醫生點贊“模擬課堂教會我們冷靜‘闖關’”
“潘鵬老師給我們系統開展專科培訓,重點普及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麻醉技術,定向帶教兩名醫生,實現專科人才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她在神經阻滯等緊缺技術領域的專長也有力提升了科室綜合實力。同時,填補了我院麻醉模擬教學的空白,從理論到實踐進行系統指導,助力我院首次參與模擬教學展示比賽并取得佳績。”地區人民醫院麻醉科副主任李迎輝坦言,模擬教學讓理論知識轉化為肌肉記憶。她舉例說,團隊通過反復推演“評估出血量—啟動急救預案—精準用藥—多學科協作”全流程,不僅縮短了搶救反應時間,更讓年輕醫生學會在高壓環境下保持診療邏輯。
援疆“組合拳” 激活邊疆醫療“造血細胞”
自2023年5月黑龍江省第五批醫療援疆隊入駐以來,一系列“精準滴灌”式幫扶舉措在地區人民醫院落地生根——
技術下沉:開展脊柱微創手術、血液透析通路改良等10余項新技術,填補區域醫療空白。
科研育苗:援疆專家牽頭申報7項省部級科研課題,爭取400萬元專項經費,推動“邊疆地區常見疾病診療優化”等本土研究;開展執業醫師考前集訓,累計培訓學員超600人次。
惠民服務:累計開展基層義診28場,惠及各族群眾3000余人次;通過抖音、視頻號等平臺發布健康科普10余期,覆蓋六縣一市各鄉鎮。
長效幫扶 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鐵軍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潘鵬團隊通過建立“一對一師帶徒”“跨學科聯合查房”等機制,為當地培養出8名能獨立設計模擬教學案例的骨干醫生。如今,地區人民醫院麻醉科已將模擬教學納入常規培訓體系,每月開展2—3次實戰演練。
“看到年輕醫生能獨立帶領團隊完成復雜病例模擬,比自己獲獎更有成就感。”潘鵬說。
“潘老師手把手教我每一個步驟,還不斷分享她的經驗。在理論學習上,她更是把復雜的知識一一拆解,帶著我深入分析病例,讓我對疾病的理解更透徹了。現在,我感覺自己成長了很多,也更有信心成為一名好醫生。”麻醉科主治醫師王金花說。
從松花江畔到額爾齊斯河谷,一批批龍江醫療專家用腳步丈量邊疆,以技術傳遞溫情。此次教學獎項的突破,不僅是對援疆團隊創新實踐的肯定,更標志著阿勒泰地區在“醫療+教學+科研”協同發展道路上邁出了堅實一步。隨著更多援疆成果落地生根,邊疆群眾將享受到越來越優質、可感可及的醫療服務,見證“民族團結一家親”的生動實踐。
阿勒泰地區融媒體中心記者:古扎麗·阿布都熱西提
實習記者:王景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