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忙時節,阿勒泰地區廣袤田野上涌動著科技助農熱潮。4月9日,福海縣齊干吉迭鄉克孜勒克熱什村率先開啟阿勒泰地區玉米播種作業,采用的無地膜玉米種植模式,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還解決了地膜殘留污染土壤的難題;4月18日,在阿勒泰地區2025年農機新技術新機具現場會上,配備“小麥寬幅勻播技術”“小麥窄行勻播技術”的播種機以及小麥電控播種機等新型播種機械讓農戶大開眼界……
近年來,阿勒泰地委、行署高度重視糧食安全,以實際行動推動糧食生產不斷邁向新高度。2024年,全地區農業總產值增速達9%,糧食產量歷史性突破百萬噸,達114.89萬噸,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更是交出亮眼答卷。
今年,阿勒泰地區以“精準落圖、政策賦能、科技護航、開源節流、立足增收” 的“五步聯動”模式為引領,從種植規劃、政策扶持、技術應用、倉儲流通到農民收益全鏈條發力,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糧食安全保障之路。
智能田野繪新景
眼下,阿勒泰田野上早已是一派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4月中旬,在阿勒泰市640臺地萬畝高標準農田里,搭載北斗導航系統的播種機正沿著精準測繪的路線穿梭,將一粒粒麥種均勻播撒進土地。種植戶陳西陽緊盯智能終端,興奮地說:“以前靠經驗種地,深淺全憑感覺,現在有衛星定位,播種深度誤差不超過2厘米,效率和精準度都大大提高了!”
今年,阿勒泰地區創新實施糧食種植地塊臺賬化管理機制。借助衛星定位與地理信息系統,對202萬畝糧食種植任務進行精細化分解,將種植目標精準落實到田間地頭、細化到每家農戶,以數字化、科學化手段為全年糧食生產夯實根基。
在糧食生產保障體系構建中,阿勒泰地區農業、供銷、市場監管等多部門協同聯動,通過系統化統籌布局,全方位夯實生產基礎。
在富蘊縣吐爾洪鄉莫勒德爾村的連片農田上空,無人機“一噴三防”服務更讓小麥病蟲害防治效率提升3倍以上,每畝節約成本30元。“智能化裝備讓種地越來越輕松,又有專家指導,不愁不豐收!”莫勒德爾村村民胡爾曼別克·艾很滿臉笑容地說,每年農技人員都會深入田間地頭開展“田間課堂”,手把手指導農戶科學選種、整地、播種,讓農業生產更高效。
在阿勒泰的田野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的論斷得到生動詮釋。當地每年定期舉辦農機新技術、新機具現場會,通過直觀的機械作業演示,讓農牧民切身感受科技賦能帶來的生產變革。阿勒泰地區農業農村機械化發展中心副主任王林說:“如今,北斗智能導航播種技術已覆蓋全地區84.2%的農田,將每日作業時長從8小時延長至12小時,無人機藥劑播撒也在高標準農田全面推廣,憑借高效、均勻、無死角的作業優勢,成為農戶們的‘新寵’。”
協同發力夯根基
政策、金融、科技與生態治理協同發力,阿勒泰地區正以創新實踐激活農業發展新動能,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阿勒泰地區構建起中央、自治區、縣市三級政策支持體系,全面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惠農政策,并鼓勵各縣市結合實際“量體裁衣”,推出差異化扶持措施。其中,吉木乃縣對大豆種植戶給予每畝100元的直接補貼,哈巴河縣針對玉米種植大戶實施階梯補貼政策……據測算,這些實打實的政策紅利將為種植主體減負超5000萬元,切實提升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為農業生產注入了強勁動力。
政策紅利正實實在在轉化為農民的豐收成果。吉木乃縣托斯特鄉塔斯特村種糧大戶任江林對此深有體會。2024年,在政府補貼和專業技術指導的雙重助力下,他種植的800畝小麥迎來豐收,畝產較上一年增加20公斤,總產量提升16噸。
“有政策撐腰,種地心里更踏實,今年我擴大了種植規模。”任江林話語間滿是干勁。與此同時,金融支農力度持續發力,阿勒泰地區通過簡化貸款流程,優化“農貸通”“農易貸”等信貸產品服務,為農業生產注入金融“活水”。
科技興農成為提質增效的關鍵支撐。阿勒泰地區依托農業科研平臺,聚焦糧食生產核心環節,系統推廣窄行合理密植、水肥一體化等12項關鍵技術,推動良田、良種、良法、良機深度融合。2024年,該地區小麥平均單產達412公斤,最高單產達779.7公斤,創歷史新高。
在生態治理方面,阿勒泰地區積極探索創新。福海縣推行的“稻蟹共養”模式成效顯著,通過種植耐鹽堿水稻、淡水循環灌溉和螃蟹自然肥田,成功改良4000余畝鹽堿地,實現“一地兩用、一水雙收”。每畝稻田可產扣蟹100至150公斤,有機大米售價達每公斤20元,走出了一條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綠色發展之路。
此外,阿勒泰地區持續完善“氣象+農業”災害預警體系,組建應急服務隊,推廣農業保險,并試點“保險+期貨”創新模式,為糧食生產構建風險屏障。
全鏈守護穩糧豐
5月3日,在吉木乃縣邊境糧食倉儲物流中心,工作人員正進行日常糧食入倉和保潔。糧倉外,兩條輸送線高速運轉,玉米、小麥等作物經皮帶輸送機傳送,依次通過流篩、除雜、去石等工序,被精準篩選后,緩緩送入糧倉儲備。
“吉木乃縣邊境糧食倉儲物流中心是目前阿勒泰地區單個庫區倉儲能力最強、設備設施最先進、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新建糧倉,可儲備糧食6萬噸。糧倉監控系統管理平臺,可以實時監測玉米和小麥的含水量及環境濕度,是糧食保存的關鍵技術。”吉木乃縣糧油收儲有限責任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事長李偉說。
阿勒泰地區以“開源節流”為發展主線,深入推進“科技強農+產業富農”行動,從土地開發、模式創新、倉儲流通等多維度發力,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按下“快進鍵”。
在鹽堿地治理與生態種植方面,福海縣創新的“稻蟹共養”模式成功實現跨縣域推廣。今年,吉木乃縣計劃運用該模式改良鹽堿地超1萬畝,通過“一地兩用、一水雙收”的生態循環,讓貧瘠土地煥發新生機。
據了解,阿勒泰市糧食倉儲物流項目即將竣工投用,新建的現代化糧倉配備智能糧情監測系統,可實時監控溫濕度、蟲害情況,并采用低溫儲糧技術,將糧食損耗率嚴格控制在3%以內。在糧食流通領域,阿勒泰地區通過科學調配農機資源,推行“訂單式”收割服務。聯合收割機、烘干設備24小時待命,通過錯峰作業將收獲損失率降至2%。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現場指導農戶科學晾曬、安全儲存,全方位降低糧食產后損耗。
“目前,202萬畝糧食、27萬畝油料種植任務已全部落實到位,預計2025年糧食總產量將突破120萬噸!”阿勒泰地區行署副專員翟大順對農業發展前景信心滿滿。
從精準規劃地塊到全程科技賦能,從政策紅利釋放到全鏈條減損增效,阿勒泰地區“五步聯動”模式構建起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在希望的田野上,科技與實干深度融合,既夯實糧食安全防線,又勾勒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畫卷,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張婷
阿勒泰地區融媒體記者:胡俊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