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渤海海霧綜合觀測研究及人工消霧科學試驗正在山東青島市展開,試驗將持續3個月。此外,試驗還首次開展了海霧消霧試驗,為更好地認識海霧生消演變機制、提升海霧監測預報水平打下數據基礎。
海霧是黃渤海海域主要的海洋氣象災害之一,是海洋上空低層大氣水汽凝結,造成水平能見度小于1公里的天氣現象,黃海及其沿岸地區的海霧以平流冷卻霧為主,每年4月至7月高發,影響范圍廣,持續時間長。海霧的出現不僅增加了海上交通事故的風險,還會對漁業、航運、海上能源開發以及居民日常生活造成影響。
青島海洋氣象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王筱曄介紹,目前的海霧監測,主要還是以地面監測和衛星遙感監測兩種手段為主。
- 地面海霧監測,以單點的監測為主,沒有辦法做到一個大范圍的覆蓋。
- 衛星遙感監測,能夠監測和識別大范圍的海霧,但是在云層覆蓋以及晨昏的時間段,海霧的識別技術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專家介紹說,目前的海霧預報預警水平無法滿足港口、航運等場景的精細化預報需求。為解決這一難題,今年由青島海洋氣象研究院牽頭,聯合多個氣象機構和組織,共同開展黃渤海海霧綜合觀測研究及人工消霧科學試驗。
青島海洋氣象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王筱曄:我們這次觀測的一個亮點是,增加了垂直起降的低空無人機觀測,相對于以往的觀測,增加了從海面到霧頂整個高度范圍內的溫濕廓線和風場探測,這對于研究海霧的生消機理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還增加了海氣界面的移動觀測,包括波浪滑翔機,以及固定式的浮標和錨定的漂流浮標觀測,它可以獲取海氣界面的氣象和水文要素。
海霧無人機消霧試驗,是通過無人機播撒催化劑及聚能空氣炮聯合人工消霧作業,定量評估檢驗人工消霧技術和裝備實際效果,為研究成果實現業務化應用打下基礎。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副教授 任紅:我們這次無人機垂直探測試驗,一方面是為了獲取海霧相關的精細化數據,為海霧模式預報提供支撐,另外一方面,也是想形成不同情境下人工消霧的數據庫,為未來人工消霧的應用提供支撐。
通過此次綜合觀測試驗,研究團隊不僅成功驗證了多種新型觀測技術的有效性,還積累了多次海霧過程的數據,多項結果均達到了試驗預期。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