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越來越高
去海邊玩水、“趕海”
成為大家喜愛的休閑娛樂方式
近日
有網友在社交平臺發帖表示:
深圳前海石公園可以趕海抓螃蟹
不過這類帖子下面
有不少網友留言
提醒這類螃蟹不能吃
也有留言倡導保護生態
對此公園管理方表示
公園在多處地方掛有警示牌
“禁止游泳、禁止釣魚
禁止攀爬、禁止嬉水”等
同時
公園安保人員在巡查時
都會對下水捕撈、釣魚的游客
進行勸阻
在此呼吁大家
不要下水捕撈、垂釣等
保護生態環境,人人有責!
礁石和潮水都比較危險
希望大家只在岸上游玩!
對于網友捕撈的這些東西
工作人員則表示
不建議食用!
多人趕海抓海膽
工作人員:擅自捕撈將面臨罰款
除了螃蟹
還有不少網友在社交平臺發帖表示
在深圳西涌沙灘趕海
抓了好多海膽
圖源:深圳新聞網
帖子下面有不少網友評論
“這里的海膽是不給捉的”
“海膽不敢抓,抓到了都不敢拿”……
對此
記者致電深圳市大鵬新區
南澳辦事處西涌社區工作站咨詢
工作人員表示
沙灘區域已設置醒目標識牌
明確禁止非法捕撈海膽
需特別說明的是
該海域范圍內的海膽屬于人工養殖范疇
未經許可擅自捕撈
不僅會破壞海洋養殖生態系統
還將面臨罰款
多人趕海抓海膽
工作人員:擅自捕撈將面臨罰款
“趕海”雖然看似很有趣
但“趕海”可能面臨的風險
值得大家警惕!
小心海洋隱形“殺手”
“致命弧菌”很危險
關于在“趕海”中受傷的新聞
隨手一搜就出現不少
這些“趕海”可能面臨的風險
值得大家警惕!
首先,潮汐變化無常,對于不熟悉潮汐規律的初學者來說,極易因疏忽大意而錯過安全撤離時間,被困于礁石或淺灘,后果不堪設想。其次,海洋生物也暗藏危險。一些貝類可能含有毒素,誤食后可能導致食物中毒;部分海洋生物如海膽、水母等,觸碰后可引發皮膚過敏甚至更嚴重的生理反應。
其中
最為著名的就是
創傷弧菌
2024年5月,福建泉州一名環衛工在海邊清理垃圾時摔倒,手部傷口感染創傷弧菌,致整只手臂截肢。
2024年4月,#2歲幼童感染創傷弧菌面臨截肢#話題登上熱搜,廣東珠海一2歲男孩因接觸了魚而感染創傷弧菌,右腳面臨截肢風險。
2023年7月,深圳一男子不慎被羅非魚骨刺傷手指,超過了40小時才前往醫院就醫。醫生發現,男子的中指發黑,靠手掌的關節位置腫大,整個手都是紅腫的。更危險的是,還出現了感染性休克。為了保住性命,不得不截除了壞死的手指。經過檢查,醫生確認男子感染了創傷弧菌。
什么是創傷弧菌?
為什么它這么可怕?
創傷弧菌屬于弧菌科的革蘭氏陰性菌,是致死率最高的致病弧菌。其廣泛分布于水溫較高的各河海交界水域、近海、海灣及海底沉積物中,常寄生于貝殼類等海洋生物中,如魚、蝦、牡蠣、蚌等。
人類感染創傷弧菌主要有2種途徑:
第一種是通過皮膚創面接觸攜帶病菌的魚貝類等直接感染;
另外一種則是生食、食用未完全煮熟魚貝類感染。
創傷弧菌的毒性較強,病情進展迅速,感染后若不及時就診,嚴重可發展為肌肉壞死和敗血癥,甚至有截肢和引起多臟器功能衰竭的風險。
“趕海”時
如何做好安全防護工作?
1. 一定要注意潮汐變化,提前查閱當地的潮汐時間表。
2. 警惕復雜的水文環境,不要貿然前往深水區域,以免發生意外。
3. 有淤泥、濕滑海草的地方一定要格外小心,要注意暗溝。
4. 不要隨意觸碰和食用不熟悉的海洋生物等。接觸蝦蟹貝類等海產品時最好戴上手套,一旦被蟹腳、蝦刺等刺傷,要及時用清水沖洗傷口,并用酒精進行消毒。避免在海水中受傷或將已有的皮膚傷口暴露在海水中。
5. 不熟悉的海域不要一個人出海,出海前一定要注意查看天氣情況,避免在大暴雨和雨天出行,以免發生危險。
6. 穿著適合的防水鞋,以防滑倒和被尖銳物劃傷;攜帶防曬霜、帽子、墨鏡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傷害;準備急救包以應對意外擦傷或蜇傷。
最后,再次跟大家強調
“趕海”要注意自身安全
也要提高生態保護的意識
保護自己、愛護海洋
來源:幸福福田、深圳新聞網、南方+、央視新聞、光明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