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株洲患病老人在銀行取款時死亡,連日來引發公眾廣泛關注。今天老人家屬彭先生告知媒體,已與銀行方面協商一致,達成和解,銀行將負責老人的喪葬費用,并以慰問金的形式向家屬支付10萬元。
一時間,很難評這是好事還是壞事。畢竟,很多關鍵信息還處于模糊狀態。但這份10萬元慰問金的協議書,不該成為真相追溯的休止符。銀行柜臺監控錄像中事件全過程究竟怎樣、工作人員操作是否規范、相關政策的執行關鍵時刻為何不靈、老人家屬該不該擔責等關鍵問題,不能隨“協商一致”就此封存。一旦用經濟補償置換真相披露,不僅對逝去的老人難言公平,也埋葬了公眾知情權。
事件發酵至今,相關話題反復登上微博熱搜,各大社交平臺的點擊量播放量也居高不下,充分說明此事已經從一起糾紛轉化為公共事件,關系著大眾對公共服務機構相關制度是否規范化、人性化的拷問。而當事人通過占用大量公共資源、消費大量公眾情緒的方式,贏得關注和聲援,也理應對公眾有一個原原本本的交代。不然,真相的羅生門一旦形成,只會引發更多“合理想象”,甚至引發惡意的效仿。
這從網友對和解消息的評論就能看出。“碰瓷成功”“以后估計各個銀行的大門口排滿了擔架”“老人的五萬拿到了,還賺十萬,家屬贏麻了”“不難想象壞人以后都要怎么做了”……這些揣測不僅是情緒的發泄,也是對社會公平正義的傷害。
對于企業來說,如果在警方尚未完成調查前,就能通過經濟補償實現危機公關,架空法定調查程序,也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這種將輿情管控置于真相調查之上的做法,消解的是現代社會秩序的基石。畢竟,公眾需要的不僅是真相和處理結果,更期待建立“調查—追責—整改”的完整閉環。唯有將極端個案轉化為推動社會進步的誠意和舉措,才是對公眾情緒最好的安撫。
希望這一紙和解協議背后,警方的調查仍將繼續,真相的公布仍然可期,回答那些未被回答的疑問。
作者:潘高峰
編輯:李爭
編審:潘高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