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袁園 每經編輯:廖丹
給自己買保險還能賺傭金?社交平臺刮起“肥水不流外人田”新玩法,有人直呼真香,但業(yè)內卻緊急提示風險!
近期,有人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自購保險”操作,這可不是通過支付寶、慧擇、微信等互聯網平臺以消費者身份為自己購保的方式,而是注冊成保險代理人給自己買保險,左手簽保障、右手拿提成,號稱“躺賺”還能給全家配齊保險。
從線下買保險到線上投保,打破信息差讓消費者購險成本不斷下降。“保險自購”難道真是下一個投保新模式嗎?又是否真的省錢又省心?
保通社發(fā)現,當“精打細算”遇上“專業(yè)壁壘”,保險“小白”易因缺乏專業(yè)知識,而忽略健康告知或條款細節(jié);也易因傭金導向而盲目選擇高傭金產品,從而偏離真實需求。此外,傭金帶來的稅收成本,也需要納入考慮……
自己買保險還能拿提成?實測自購保險操作流程
“自購保險自己拿傭金太香了!給全家配置了好多份保險,之前都在代理人那里買,這次終于自己給自己下單了。”
“虧大了,以前都不知道,原來保險可以自己注冊平臺下單,這樣就可以拿到提成,這也太爽了吧,而且非常簡單,想入手保險的朋友可以看看。”
“剛剛注冊了保險平臺,成為保險經紀人,下單了自己看了好幾個月的保險,居然可以拿到3年提成!”
在某社交平臺上,有不少“保險自購”的“種草貼”,以“自己拿提成”作為核心宣傳字眼,吸引了不少人留言求自購方式。根據這些帖子給出的“攻略”,似乎只要消費者愿意,就能很快速地實現保單自購,拿到提成。
事實真的如此嗎?保通社發(fā)現,這些帖子所稱的自購,其實就是自己注冊成為保險機構的代理人或保險中介平臺的經紀人,以保險銷售者的身份為自己買保險,這樣就可以拿到自己投保保單的傭金提成。
這也意味著,想要拿到提成,消費者必須先成為銷售者。
如何才能成為銷售者呢?我們親自嘗試了某中介平臺的經紀人注冊流程,根據提示,個人需要在平臺上提供身份信息、學歷證等相關資料,而且還要通過相關的培訓考試,從培訓和考試的課程來看,主要涉及五個方面,涵蓋保險的基本知識和保險銷售人員的誠信等問題。
申請簽約成為保險經紀人,平臺的要求是:18至69周歲,高中及以上學歷,未在其他機構執(zhí)業(yè)登記。“現在注冊的要求多了一些,以前流程相對簡單。”在該平臺注冊過并為自己購買過保險的王女士(化名)對保通社表示。幾年前,王女士在該平臺注冊了一個賬號,主要是為自己及家人購買保險。
“保險自購是消費者主動通過合規(guī)平臺注冊為代理人身份后,基于真實需求自主投保的行為,本質是‘身份合規(guī)轉化+自主消費決策’,其核心目的是優(yōu)化購買成本,而非套利。”北京排排網保險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帆在接受保通社書面采訪時表示。
信息誤判、偏離真實需求,自購保險有風險
不過,自購保險也并非如社交平臺上說的那么簡單穩(wěn)健。有自購保險經歷的王女士提到了普通人自購保險時可能遇到的問題。
“我覺得增值服務是很大的問題。”王女士表示,自購保險意味著要自己看條款和產品說明,一些沒有接觸過保險的人,想要弄清楚保險合同中的細節(jié),還是挺費勁的。
“自購保險的風險,一方面是消費者可能被引導‘保險自購’的人員或平臺欺騙,泄露個人信息乃至發(fā)生資金損失;另一方面是消費者可能被自購保單所宣揚的傭金費用所迷惑,沒有選購到合適自己的保險產品,或者忽視了投保過程中的風險告知要求和免責提示等,導致自己的長期保障權益受損,這是更重要的風險點。”慧擇保險經紀合規(guī)負責人葉海波對保通社表示。
對此,楊帆也持相同意見。楊帆表示,自購保單的風險主要集中于消費者對保險服務的認知偏差,而非模式本身。具體包括:一是信息誤判風險,部分用戶可能因缺乏專業(yè)知識,忽略健康告知或條款細節(jié);二是服務責任意識不足,自購者需自行管理保單;三是傭金導向誤區(qū),若盲目選擇高傭金產品,可能偏離真實需求。
此外,納稅也是王女士認為普通人需要關注的點。“在注冊成為保險銷售人時,平臺通常提示會將收入登記扣稅,也意味著這部分傭金收入還要考慮到納稅的問題。”王女士說,一個朋友也曾通過銷售平臺自購過保單,這位朋友自身本來就有工作,當時為了購買保險,主要是理財險,拿到的傭金收入相對高了一點,那一年他的納稅額度也水漲船高,最后合計了一下,感覺也沒有省到多少錢。“如果本身收入就很高,又或者自購的是理財險等相對傭金較多的產品,我覺得還要將稅收考慮進去,畢竟傭金多了這部分也是要交稅的。”
自購保險如何省錢又省心?優(yōu)先關注產品適配度
保通社注意到,除了自拿傭金外,理賠也是很多消費者關注的點。那么,自購保險的理賠是否存在風險?
“是否影響后期理賠,主要還是看消費者自主投保的過程中是否有涉及違反保險合同約定的行為。”葉海波表示,對普通消費者來說,在投保前最好還是應就相關保險合同的重要事項向有資質的專業(yè)機構和人員進行咨詢,這樣能最大程度減少后期理賠的不確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自購保單能省去一筆傭金,可是擁有一份適合自己的保障才是最為重要的。因此,葉海波建議,消費者減少購買環(huán)節(jié)和省錢的前提條件一定是通過有資質的平臺和人員購買到真正適合自己的保險產品。一份長期有效的人身保障,遠比通過不正規(guī)渠道獲取的傭金重要。
葉海波表示,就產品性價比來看,互聯網保險產品因為業(yè)態(tài)模式特殊,綜合成本較低,產品定價上更有利于消費者;而且銷售頁面介紹全面、保險責任描述清晰,更有助于消費者了解保險產品的保障責任,選購更加適配個人情況的保險產品。建議消費者在購買前可以直接在平臺咨詢在線客服人員,快速高效便捷選擇適合自己的保險產品。
至于購買渠道,楊帆給出了三條合規(guī)路徑實現“省錢+省心”:
一是選擇持牌自購平臺,將傳統(tǒng)渠道的傭金轉化為自主服務的合理回報,優(yōu)化成本結構。用戶注冊為代理人后,可直接獲取產品傭金,同時享受平臺提供的專業(yè)服務;
二是善用技術工具降本提效,例如使用產品對比功能,橫向對比產品的投保規(guī)則、保障責任和保費等,避免信息不對稱;
三是依托平臺服務保障權益,彌補個人專業(yè)度不足,避免操作失誤。
“需強調的是,保險的本質是風險轉移工具,消費者應優(yōu)先關注產品適配度,而非單純追求返傭。”楊帆表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