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部(重慶)科學城的這片欣欣向榮的發展熱土上,科學大道、高新大道、新森大道等一條條道路縱橫交錯、輻射八方,織就一張"六橫六縱"的便捷高效交通路網;科學谷、科學會堂、金鳳城市中心等一座座城市地標不斷"換顏""上新",將科學城砥礪奮進的鏗鏘步伐凝結成具象表現。易曉彬,重慶科學城城市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總工辦主任,正是推動這座新城拔節生長的"主刀手"。
易曉彬(左二)在工地與施工單位交流技術方案。
數年間,他用"繡花匠心"雕琢的科學谷、金鳳城市中心等項目如雨后春筍般聳立在城市中間,成為了科學城的"科技地標""城市標本"。從數智化平臺構建到生態環保理念貫徹,從精細化建設成本管控到園區配套設施圓弧邊角打磨,他的故事里既充滿了宏大的敘事,又遍布著細密的針腳——而這,正是一座未來之城生長的密碼。
"數智基因"
在數據河流中預演城市生命
2022年,科學谷數智建設指揮部內,一場"數字預演"正在上演。巨大的屏幕上,BIM模型中的管線如血管般交錯延伸。突然,一道紅光閃爍——某處通風管道與電纜橋架發生碰撞。"利用智慧平臺,我們提前了4個月發現問題,省下的既是真金白銀,還有實施時間。"易曉彬緊盯著屏幕,手指快速滑動,模型隨之旋轉、拆分、重組。
這座占地940畝的數智科創園,從誕生之初便被植入了"智慧基因"。易曉彬作為專家,既要克服在山地建設上帶來的桎梏,又要讓這些建筑帶著"智慧"的氣息。為此,他帶領團隊搭建數智建設大腦,集成BIM、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打通數據壁壘,實現了多專業協同與信息共享。
易曉彬(右三)在智慧中心與咨詢團隊討論。
冰冷的數字從不是建設者的終極追求。
在科學谷項目的推進中,面對寨山坪廣袤的山地丘陵地形,他提出"向自然借智慧"的顛覆性理念。原本設計團隊計劃削平兩座山丘以拓展建設空間,但易曉彬卻帶著無人機航拍數據闖進會議室:"這片山體有17種原生植物群落,是科學城的‘綠肺’!"他力主調整規劃,利用梯田式建筑化解地形差的問題,保留多處原生山林,通過立體步道串聯起生態公園,既解決了高差地形的開發難題,又強化了居民歸屬感與山城文化的認同感。
建設中的科學谷數智科創園二期。
如何平衡與設計團隊之間的分歧呢?
易曉彬說,設計師一般傾向于圍繞前人經驗來開展造型和空間上的創新,而作為業主方,更關注建筑的使用效率、維護成本及后期運營便利。"在設計時,我們不但為高效快速推進建設進度創造條件,同時也為設計方案預留了充分論證時間,一旦設計參數超出施工能力,選用的高端材料或技術不匹配,那我們的建設計劃、投資計劃都會受到極大的影響。"這就需要不斷地進行平衡,甚至提出一些新的構思與想法,在不斷的碰撞中產生火花。
如今,科學谷已入駐清安儲能、國電投研究院等46家高新技術企業,金鳳城市中心正緊鑼密鼓推進賽迪信息總部入駐。這些閃亮的城市地標實則是數智理性與生態感性碰撞出的結晶。
科學谷數智科創園一期
跨界破繭
在鋼索上跳一支平衡之舞
城市的設計和建造,需要更多地融入能夠表達這座城市的理念和脈搏,最終才能呈現出其獨特的韻味。
金鳳城市中心是科學城的地標,也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耀眼的明珠。
易曉彬說,金鳳城市中心的推進肩負著推廣科學城的重任,為推動項目高效高質建設,我們在規劃理念、功能布局和實施保障等方面進行了創新探索。
在規劃設計上,易曉彬帶領團隊深入調研區域定位與發展需求,反復斟酌研討方案,最終才得以展現建筑與環境共生,將"生態、自然、科技、人文"的核心理念糅合進這片科學城核心區中——保留原生山林,連通鳳鳴湖與鳳棲湖水系,將城市聚落與山丘、綠谷等自然景觀融為一體,構建山水人文中央公園,形成城市與自然共生的生態基底,同時植入智慧城市技術與人文場景,平衡現代化功能與地域文化傳承,打造獨特的"山城共生"城市印記。
易曉彬(中)和團隊討論設計方案。
在功能布局上,易曉彬認為,采用彈性生長的四維混合開發模式,即圍繞"生活—工作—娛樂—購物"四大維度,更符合地域特色。同時,構建多元復合業態與高度混合的城市功能生態,讓這里真正變成"科學家的家、創業者的城"。易曉彬充分利用山地基因驅動的"小街區、密步網"進行創新,如設計通過下沉廣場、觀景平臺等節點激活社區活力。
同時,在高新區管委會、高新開發集團的大力支持下,他們還建立跨部門協同機制,整合多方資源,通過明確設計目標、制定管控清單、引入專家評審、數字化碰撞檢查等全周期管控策略,保障設計理念精準落地,確保規劃"生長性"與實施可行性的高度統一。
針對城市道路建設和使用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易曉彬牽頭開展市政道路與街道空間的負面清單及正面案例研究,對道路建設、使用過程中的各類問題進行系統梳理、總結典型案例上百個,形成涵蓋多環節的負面清單,逐步解決了市政道路與街道空間前期規劃、建設及養護中的問題。
責任如山
為未來埋下"時間膠囊"
2024年是"豐收"之年,易曉彬主抓的科學谷一期、科學會堂等項目同時獲獎,但對于這些榮譽,他說這是城建集團所有建設者的功勞。
易曉彬(中)和團隊進行討論。
推開易曉彬的辦公室,映入眼簾的是一面由淺綠色玻璃幕墻構成的信息中樞——三幅科學城項目區位圖懸浮其上。他的辦公室緊湊簡約,辦公桌收拾得很干凈,方便隨時與團隊成員一起攤開設計圖進行細節討論。"最好的辦公室不該是技術展柜,而是孕育下一個奇跡的‘反應堆’。"這句話,或許正是詮釋了他對建筑行業的熱愛。
暮色漸沉,科學谷、科學會堂逐漸亮燈,這些像自己孩子一樣由他精心呵護成長的建筑,在夜晚顯得更加耀眼奪目。"技術是建筑的骨骼,而精確到毫米的推敲,才能讓骨骼生長出血肉。"他滿心專注,不時在手寫平板上寫寫畫畫,眼中透出的光亮與窗外科學城的星空遙相呼應。
如今,易曉彬還有更宏大計劃——搭建"城建大講堂",邀請行業領域專家廣泛傳播全新建筑理念、管理方法,進一步提升大家的能力素質;通過探索將科學城經驗轉化為行業標準。每天深夜離開辦公室時,他總會駐足回望——那些尚未點亮的地塊,在他眼中已是星辰大海。
記者手記>>
在混凝土的年輪里尋找匠心
常年的戶外踏勘走線,易曉彬皮膚已顯得黝黑。
易曉彬有記筆記的習慣,他的筆記本扉頁,是梁思成先生的名言——"建筑師的知識要廣博,要有哲學家的頭腦、社會學家的眼光、工程師的精確、心理學家的敏感、文學家的洞察力。"這,更像是一位匠心建筑者對自己設計師責任的提醒。
采訪結束時,他送我一枚混凝土試塊,上面刻著"2024.05"。這方寸之物,恰似他畢生追求的注腳:把匠心夯進每一寸土地,讓城市在時光中沉淀出溫潤的包漿。
上游新聞記者 王渝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